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国家安全
现代化战争体系中的低端斗争
2025年09月30日 13:58当前,智能化、信息化技术主导的现代军事变革加速演进,以高技术武器、全域联合作战、智能化决策为特征的“高端战争”逐渐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模式,不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战争形态的演进始终呈现矛盾统一性,技术跃升带来的“高端化”趋势,并未消解一些传统且相对边缘斗争手段的战略价值。
第一,在高端技术手段对抗背景下,一些低端技术手段仍然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和空间。
处于“高技术、高强度、高边疆”等战争形态的特征频谱另一端——“微技术、低成本、低平台”的“低端”斗争成为战略博弈的“暗线”,通过非对称消耗、混合威胁渗透等方式,持续影响战争进程与结局。事实上,这种“高——低嵌套”的复合对抗模式,一直以来都是战争中存在的合理现象。
比如在抗美援朝战争的防御阶段,志愿军通过冷枪冷炮运动这种相对低端的斗争方式,以“零敲牛皮糖”策略,取得了不亚于高强度大兵团正规作战的战略效果。美军阵地火力配备体系完善,且有纵深火炮支援。志愿军步炮兵根据武器性能、目标特点,明确任务区分和射击区域,形成分工有序的狙击组合战术,打出了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狙击作战。因此,在高端战争背景下,军事斗争策略必须破除“唯技术论”的迷思,在强化高端优势的同时,仍需继续加强低端斗争领域的力量建设。
高技术武器、智能化决策等手段在大国高端战争中固然重要,但对抗过于片面追求“高端化”可能导致三大战略误判。
一是过度依赖技术代差产生的脆弱性。国外“空海一体战”概念曾设想通过隐身战机、远程导弹等高端装备形成对他国的技术压制,却忽视了海上战场的地理限制。结果在对手依托传统陆基反舰、防空等中低端装备构建的区域拒止体系下,未能形成理论预想的有效反制。
二是成本效益失衡带来的消耗黑洞。高技术意味着高成本,例如F-35战机单价超8000万美元,而“见证者-136”自杀式无人机成本仅2万美元。以“高端”对抗“低端”的效费比存在失衡,弱势方可通过低成本的持续袭扰,迫使强势对手陷入“高成本困境”,加速强国的战略透支。
三是社会韧性的系统性忽视。集中优势向来是战争原则之一,因此在高端对抗中会自然地把主要资源向高领域、高边疆倾斜,其代价是对底层、基础的力量建设不可避免的忽视。比如苏联在美国星球大战的强加成本战略诱导下陷入高端对抗陷阱,不断把有限资源投入到核武器、洲际导弹等高端武器发展中,并为此将85%的工业资金转向重工业,使得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最终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失去韧性。
第二,相对于高端战争的高门槛,低端斗争的内容更为广泛。
低端斗争既包括游击战、舆论战等低烈度、非正规的军事手段,也涵盖低成本、低技术的底层建设等非军事手段。从其影响来看,低端斗争的战略价值过去多局限于战术牵制或局部袭扰,但在高端战争的新语境下,低端斗争也开始突破单一军事维度,演变为多领域、多形态的全频谱对抗,逐渐从边缘辅助发展到体系支撑。
混合战争中的灰色行动。网络攻击、舆论操控、经济胁迫等非军事手段,正以“低于战争门槛”的形态持续侵蚀对手社会稳定性。如“灰色地带”正在成为各国不断试探的区域,超越了传统战争与和平的界限,这造成了非军事手段的“规则边缘战”成为混合战争新常态。
技术落差下的非对称对抗。弱势方通过低成本的无人机群等装备实施“饱和攻击”,可有效抵消高端武器系统的技术优势。比如也门胡塞武装使用无人机袭击沙特石油设施,使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防空体系暴露出防御盲区,即为典型案例。
瘫痪后勤节点的破袭战。高端战争由于本身的高消耗性,使得自身极度依赖持续不断的供应链进行保障,这就暴露出致命软肋。因此,在保障链路部分节点实施袭扰,可对高端战争体系造成“四两拨千斤”的破坏效果。比如针对前进基地这类高端战争下的作战手段,可通过抓住对手一些战略海运船队老化严重这类后勤薄弱环节进行打击,即可有效遏制海上运输通道,进而对高端作战平台实现降能。
总之,低端斗争已深度嵌入现代战争体系,其作用不再局限于传统战场的“侧翼配合”,而是直接参与到高端战争的对抗当中,其作用亦不可小觑。
第三,必须打破二元对立思维,将高端战争和低端斗争两种方式纳入统一的军事发展框架中。
既然低端斗争的作用在高端战争背景下不降反增,那么就必须纠正高新技术崇拜下的认知偏差。不可否认,高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军队的自动控制力、远程攻击力、高速机动力、精确打击力和超常毁伤力,给战争以新的表现形式。但是,高技术并不意味高可靠。
例如,2020年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军队使用土耳其制BayraktarTB2无人机,其AI目标识别系统就误将教堂尖顶识别为防空雷达,导致文化遗产遭袭。而且高新技术与战场效果之间也不能画上等号。事实上,新式武器投入使用,在大规模消耗性的战争中并不一定能够对战场形势造成根本性的改变。1916年9月,在一战规模最大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军为突破德军正面防御,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但最终战果仅仅是令德军丧失了局部前沿阵地,并未根本扭转索姆河战役的走势。
高端战争的“高”,体现在技术密集度与作战效率的跃升;低端斗争的“低”,则凸显基础韧性与战略耐力的价值。现代战争实践表明,单一依赖高端杀手锏武器、降维式打击战术不再可行,低成本、微技术、高性能、大规模的“低端”武器系统及相应斗争方式成为有效补充。特别是在高端战争背景下,全域作战的高强度对抗会进一步模糊“高端”与“低端”的界限。这种趋势要求必须打破二元对立思维,将高端战争和低端斗争两种方式纳入统一的军事发展框架中,构建“顶天立地”的军事体系,才能在大国对抗的全域作战环境中掌握战略主动。
一是在力量建设上,把握高成本高尖端的杀手锏武器和低成本高性能武器系统建设平衡度。如无人机蜂群、巡飞弹等,在高端对抗中开辟“非对称赛道”。“马赛克战”强调将低端平台通过网络化提升作战效能,正是此思路的体现。二是在战术设计上,守正创新经典战役战术。比如在后勤体系中,借鉴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创造的“钢铁运输线”经验,采用“中心——节点”式补给网络,结合现代民用物流资源增强抗毁伤能力,通过伪装、机动、疏散等手段提升生存能力。三是在技术突进中保留“低端冗余”,通过标准化、模块化和数量优势弥补单一技术缺陷,在体系整合中实现“高——低共振”,增强体系韧性。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30/12741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