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中秋承古韵 明月映团圆

2025年09月30日 19:44

金风拂桂,玉露凝香。10月6日,我们迎来中秋节。从《周礼》中“中秋”祭月的礼制雏形,到唐代《唐书・太宗记》定格为“八月十五中秋节”,再到宋明清与元旦齐名的民俗盛典,中秋节早已不是简单的时序节点,而是镌刻中华文脉、承载民族情感的文化瑰宝,是亿万国人心中“最团圆夜”的精神内核。

溯源传情:中秋文化藏着千年的记忆密码。中秋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从历史深处走来,带着鲜活的细节与浪漫的想象。古人祭月,是对自然的敬畏——帝王春日祭日、秋日祭月,贵族文人效仿赏月寄怀,民间随之效仿,让“敬月”成为连接天地人的情感纽带;而今人赏月,是对传统的呼应——唐代“诗人咏月”的风雅,宋代“贵家结台榭、民间占酒楼”的热闹,至今仍在阖家围坐、共话家常的场景中延续。燃灯之俗更显巧思:富贵人家悬数丈高灯,百姓竖杆挂两盏灯笼,“树中秋”的灯火不仅照亮夜空,更照亮了古人“以灯寄情”的生活智慧。至于月饼,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普通的“点心食品”,到如今“寓意团圆”的节日信物,一块饼的演变,恰是中秋文化“从俗到情”的生动注脚。而嫦娥奔月的浪漫、吴刚伐桂的执着、玉兔捣药的温润,这些传说不是虚无的想象,而是将“思念”“坚守”“向善”的民族品格,藏进了月宫的故事里,让中秋有了穿越千年的情感共鸣。

思亲怀国:中秋团圆里藏着家国同心的深情。“中秋”二字,核心在“圆”——月亮之圆,喻示家人之圆;家人之圆,汇聚成家国之圆。古往今来,中秋的团圆意涵,始终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怅惘,藏着游子对故土的眷恋;白居易“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的轻叹,道尽了乱世中对安宁的渴望。今日之中秋,这份情怀愈发浓烈:边疆战士在哨所分食月饼,望向家的方向时,守护的是“万家团圆”的平安;铁路工人在铁轨旁值守,保障的是“归乡之路”的畅通;医务工作者在病房忙碌,守护的是“阖家安康”的期盼。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选择,让中秋的“团圆”不再只是私人情感,更成为“家国同圆”的生动注脚——正是无数人的坚守,才有了九州大地的“明月共此时”。

守正创新:中秋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传承中秋文化,不是守着故纸堆的刻板,而是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同频。如今,我们既能在庭院中复刻“树中秋”的古趣,看着灯笼在月光下摇曳;也能解锁“非遗月饼”“文创灯笼”的新玩法,让传统工艺融入现代审美;既能围坐听长辈讲嫦娥奔月的故事,也能通过“云端赏月”“线上猜谜”,让天涯海角的亲人共享佳节。学校里,“中秋诗词会”让孩童在“明月几时有”的吟诵中感受文脉;社区里,“邻里月饼宴”让陌生街坊在分享中温暖彼此……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中秋文化“活”起来的智慧——当月饼能吃出“文化味”,当燃灯能点亮“新创意”,当传说能讲进“年轻人心里”,中秋便不再只是“过去的节日”,而是能滋养当下、照亮未来的文化自信。

皓月千年,清辉不改;文脉永续,情怀常新。中秋的月亮,照过古人的庭院,也照亮今人的窗台;中秋的文化,藏着过去的记忆,也孕育未来的希望。让我们守护这份“团圆的约定”,传承这份“文化的基因”,让中秋的明月,既照亮阖家欢乐的温馨,也照亮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复兴路——这便是中秋文化最动人的时代意义。

作者:黄登明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30/12742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