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主题专题 理响中国 要闻

中国理论网: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四个统一

2025年10月09日 13:40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1],但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一哄而上把大量资源投入自身并无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而是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协同推进其他领域的改革,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根据各地的发展阶段、功能定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路径,实现顶层设计和地方探索良性互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与协同联动相统一,既鼓励各地区立足自身优势进行差异化创新,又要加强跨区域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创新格局。实践中,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四个统一。

一、坚持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质态,而非简单的业态。即使是最传统的农业,也能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跃升形成新质生产力。例如,2025年上半年,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短链直供”使农产品进城跑出了加速度,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生机。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把传统产业当作“低端产业”“过时产业”简单淘汰。传统产业,如制造业、纺织业、农业等,长期以来为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比较优势。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传统产业面临效率低下、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以及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创新能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只有走深度转型升级之路,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等,催生传统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才能重塑竞争新优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而且有利于提升我国产业整体实力和质量效益。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相互依存、动态演进。新兴产业的培育既依赖传统产业提供的能源、原材料、零部件等支撑,又从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升级中获取广阔的市场和强大的动能。

为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就要坚持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相统一,先立后破、循序渐进,在构建新引擎的基础上逐步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推动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有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坚持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相统一

生产力不仅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并且是处于永恒的新质化的运动之中,旧的生产力总是为发展了的更高一级的新的生产力所取代,使得原来起积极作用的生产关系因为生产力的新发展而转变为生产力的桎梏[2]。当前,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业已开启,第四次产业革命正在发生,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性已经显现。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已经凸显。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3]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二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发挥各自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要加快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三要打造面向全球的开放式创新生态圈,建立国际化资源要素配置平台,吸引和整合世界一流的金融资本、关键资源、技术创新和顶尖人才,形成资源集聚效应和创新生态优势,持续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要通过扩大开放强化国际合作,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新格局,在竞争合作中确保技术路线的动态调整与相互融合,避免技术路线竞争带来的标准鸿沟和规则壁垒。

回顾历史,实践已经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着眼现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七个聚焦”分领域改革目标,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三、坚持顶层设计与因地制宜相统一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人才培养与政策激励、研发方向与产业布局、当前需求与长远发展。因此,国家层面需加强顶层设计,重点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并通过政策引导、制度保障和财税支持,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生态。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驱动特别是科技创新成为核心动力。在全球科技竞争进入大科学时代的背景下,科技创新的组织化、协同化特征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作用,依托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立足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各有不同。以湖北十堰为例,十堰拥有“山水车”三张亮眼的名片,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十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积极探索“两山转化”实践路径,实施城市空间形态向东发展战略,高标准谋划建设“武当新区”,推进景城一体,培育武术、康养、民宿、研学、数字武当、文创产品六大产业链,全面打造世界一流武当山文旅综合体;加速发展水经济,围绕“中国好水”,做大做强本土水饮料企业,吸引全国其他水饮料龙头企业来堰,构建起从饮料生产、罐体加工,到包装设计、产品营销的全产业链生态。作为中国商用车之都,十堰有整车企业12家、零部件企业3167家,能生产100多种车型、4000多种零部件。为做强看家本领,十堰把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专用车和智慧农机作为主攻方向,同步发展生物医药、循环经济、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产业,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一主引领、多点支撑、多维发力”的现代产业格局。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因地制宜。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领先的地区,应着力强化先发优势,在科技创新策源、产业升级引领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则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聚焦特色优势领域精准发力,通过差异化发展路径培育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增长点。

四、坚持自主创新与协同联动相统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在产业基础、人才储备、科研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各地必须立足自身禀赋,走差异化自主创新道路。例如,京津冀地区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密集的优势,重点突破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长三角地区凭借成熟的产业链和市场化机制,推动高端制造、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利用国际化优势,在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独特竞争力。这种差异化自主创新,既能避免同质化竞争,又能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增长极。相反,如果忽视区域差异,盲目跟风布局相同产业,不仅会导致资源错配,还可能加剧区域发展失衡。

尽管自主创新是基础,但若缺乏协同联动,区域间的创新资源将难以高效整合,甚至形成“创新孤岛”。例如,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清洁能源和矿产资源,但受限于技术、资金和人才短缺,难以充分转化为生产力;东部地区虽然创新资源丰富,但面临土地、能源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制约。只有通过跨区域协同,才能实现优势互补。近年来,我国在推动区域协同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东数西算”工程将东部算力需求与西部能源优势相结合,优化全国数据中心的布局;长江经济带通过产业梯度转移,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扩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带动河北、天津的产业升级。这些实践表明,协同联动能够加速创新要素流动,提高整体生产效率。

自主创新与协同联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只有具备一定自主创新能力,区域合作才有实质性内容;另一方面,协同联动又能为自主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因此,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协同联动相统一,在激发各地区创新活力的同时,形成全国“一盘棋”的高效协作体系,构建更加均衡、更具韧性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第八批)(省社科基金前期资助项目)(21ZD231)】

【作者简介:姚小飞,湖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释:

[1]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求是》2024年第11期。

[2]蒋永穆、乔张媛:《新质生产力:逻辑、内涵及路径》,《社会科学研究》2024年第1期。

[3]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求是》2024年第11期。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009/12743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