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国际
践行全球治理倡议,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2025年10月09日 14:40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之问给出的中国答案。中国致力于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此,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聚焦“构建什么样的全球治理体系,如何改革完善全球治理”这个时代课题,丰富和发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体系。
切中现有国际秩序短板
二战结束后,世界建立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具有巨大的进步性。尽管80年过去了,但是这些宗旨和原则并没有过时。正如中国反复强调的,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在改善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贯彻以联合国宪章为代表的宗旨和原则,那么就可以真正实现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目标。但是,目前的国际秩序中仍然存在三个明显的短板。
一是公正性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全球南方国家的代表性严重不足。现有国际秩序存在西方发达国家过度代表性的问题,而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规模巨大的全球南方国家却没有得到与之相应的发言权和决策权,这些势必使得联合国宪章中所规定的许多原则在实践中难以得到全面贯彻。例如,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洲开发银行中,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拥有过高的决策权力,而全球南方国家的制度性权力与其自身的规模、重要性仍然不匹配,因此有必要提升全球南方国家的代表性,纠正历史不公。
二是权威性不足。这主要表现在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未能得到有效遵守,安理会的一些决议受到抵制,违反国际法、破坏国际秩序的单边制裁等行径频频发生。例如,特朗普政府公开表示不排除通过军事或者经济胁迫的手段获得格陵兰岛的控制权;为了打压中国的发展,美国政府不断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科技打压,妄图让中国停留在全球价值链的底端。这些行径完全违背了联合国宪章所倡导的人民平等权利原则和“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的原则。
三是有效性不足。当前,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进展严重滞后,气候变化、数字鸿沟等问题日益突出,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外空等新疆域治理缺位。联合国宪章的具体条款毕竟是80年前制定的,无法预见今天全球治理中所出现的很多新领域、新问题,但其宗旨和原则并未过时,关键在于要把这些宗旨和原则落实到这些新领域、新问题的治理中,从而实现有效的治理。例如,在网络空间中,必须尊重国家的数据主权,保护各国人民的隐私和各国的国家安全,这些与宪章所规定的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各国一律平等等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指明国际秩序改革路径
放眼当今世界,地缘政治对抗不断加剧,个别大国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行径正在挑战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一些地区性问题外溢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国际秩序中不平衡、不公正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改革国际秩序是完善全球治理的核心,而全球治理倡议从五个方面指明了国际秩序改革的路径。
坚持主权平等是全球治理的首要前提。国际秩序改革需要的是国家间的平等合作,绝不需要什么“世界警察”。目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主要原因是个别大国不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在全球治理中不是为了提供国际公共产品而是为了谋取私利和特权,为此不惜干涉他国内政。主权平等原则是对中小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最好的保护,防止某些大国利用全球治理议题搞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坚持主权平等原则有助于国际社会摆脱强权政治和丛林法则,有效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坚持国际法治是全球治理的根本保障。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必须毫不动摇地加以维护。国际秩序改革是为了落实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绝不是说一套做一套,不能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就高举规则旗帜,对自己不利的时候就将规则踩在脚下。比如,为了维护海洋私利,美国一直没有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但是却引用《公约》的规定给自己划了规模巨大的专属经济区,并时常践踏其他国家的海洋权利。在太空领域,美国方面利用自身优势搞所谓的“先到先得”,占据多数的空间资源,与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也背道而驰。
坚持多边主义是全球治理的基本路径。现行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核心理念是多边主义,多边主义的核心是开放包容,即利益相关方都可以参与相关领域、问题的治理进程。国际秩序改革是为了建立更有效的多边机制,绝不能搞“排他性的俱乐部”。事实上,如果排斥了部分的利益相关方,谋求单边优势和不公正的利益,只会增加相关领域内的对抗,不利于地区和全球性公共问题的解决。比如,美国在亚太地区搞了多个“小多边机制”,这些“小圈子”排除中国、针对中国,根本无助于地区内的稳定与治理。
坚持以人为本是全球治理的价值取向。各国人民是全球治理的根本参与者和受益者。全球治理进程需要人民的参与,所有国际关系问题的解决最终都会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让更多层次的人和群体参与到全球治理进程中,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贡献自己的智慧,所构建的全球治理方案才会更加可行和有效。如果普通民众的利益在全球治理进程中被忽视,那么他们就会反对这些治理,投票选那些奉行排外主义、保护主义的政客上台,从而损害全球治理所需的国内基础。国际秩序改革要重视弱势群体和弱势国家,绝不能扩大贫富差距和南北差距。
坚持行动导向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原则。全球治理是否管用,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国际秩序改革涉及许多领域和问题,这里面又牵涉各种各样的行为体、利益相关方,需要在两方面作出努力:一方面,要在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各领域、各问题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需要调动各种行为体的积极性,合理确定它们在不同领域、不同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彰显新型国际关系理念
中国多次强调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全球治理倡议是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在全球治理领域的贯彻,也彰显了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
在全球治理倡议中,相互尊重体现在对主权平等的尊重,是对其他国家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的尊重,也是对广大中小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的尊重。坚持相互尊重,意味着需要践行包容性的多边主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事务由大家一起商量,治理体系由大家一起建设,治理成果由大家一起分享。只有相互尊重,照顾到各自的安全关切和合法权益,国家间才能进行长期的、可持续的合作,才可能走到一起来心平气和地解决国际争端。
在全球治理倡议中,公平正义体现在坚持国际法治,增加全球南方国家的代表性,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坚持公平正义,意味着需要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世界事务不能由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强权来决定,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让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能在相应的全球治理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一种不公平、不正义的国际秩序,即便短时期内有强权的支撑而得以存在,那也是不稳定、不可持续的。中国一贯坚持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确定本国在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强调国际经济规则要更加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强调国际秩序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些都体现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在全球治理倡议中,合作共赢体现在坚持多边主义,关注广大人民的利益,建立更加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等方面。坚持合作共赢,意味着关注各国间的共同利益,以和平友好而非冲突对抗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当今世界高度相互依赖,各国命运紧密相连,合作共赢才是应对各种地区性和全球性问题的正确路径,要通过合作完善全球治理来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大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固守冷战思维、搞单边制裁、打压新兴国家,只会破坏国家间正常的交流与合作,最终也会损害自身的根本利益。
作为国际秩序改革的中国方案,全球治理倡议切中现有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弊病和问题,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在全球治理倡议的指引下,中国将与各国携手做变局中的和平力量、稳定力量、进步力量,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作者:宋伟,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009/12743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