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首都绿色之变是美丽中国的一个生动注脚
2025年10月10日 08:44据新华社10月8日报道,2012年以来,北京累计新增造林约245万亩,相当于238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全市纳入名录的公园总数达1100个,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38.6%提升到2024年底的44.95%。大国首都的绿色之变,是美丽中国更加注重“提质”的一个生动注脚。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造林超过10亿亩、成为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本世纪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四分之一都由中国贡献……我们的“绿色家底”不断增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13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年年履行与春天的“绿色约定”。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北京拿出寸土寸金的土地造林绿化,建成全域国家森林城市,整个北京正在成为一个大花园。树木,从来不只是自然的点缀,更是文明的刻度。它们默默记录着时光的流转,见证着人与城关系的演变。当习近平总书记年年履行与春天的“绿色约定”,亲手种下希望之苗时,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发展理念的清醒自觉:生态文明建设并非经济发展的对立面,而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每一片新绿的诞生,都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定书写,是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生动回应。
北京的绿色实践,走的是一条极具示范意义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它超越了简单的“见缝插绿”,而是将绿色融入城市肌理,成为规划、建设、管理的核心要素。西红门镇从物流大院、搅拌站变身生态文明教育公园;西城区打造“家门口的森林”广阳谷公园;朝阳区构建生态廊道,让将府公园化身“城市绿洲”;东城区疏浚河道,重现三里河“水穿街巷”的意境……这些案例无不表明,北京的增绿,是与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提升空间品质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它利用腾退土地“留白增绿”,在“减法”中做“加法”,实现了城市更新与生态改善的良性互动。这种“内涵式”路径,其精髓在于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城市发展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从满足基本功能转向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为全球高密度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北京方案”。
北京的绿色蜕变,始终紧扣“利民”这一根本宗旨,让生态福祉变得可感、可及、可参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利民’,为群众增添身边的绿、眼前的美,拓展林草就业增收空间。”北京市通州区,总占地面积约667万平方米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成为植物的“百科全书”和市民的健身乐园;在大兴,万亩以上片林已有9处,千亩以上片林达41处,70余个公园串联成“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生态服务圈;亮马河畔,滨水空间的重生让市民得以亲水、乐水,真正实现了“推窗见绿、推门见景、沿河有荫”;700余处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如繁星散落,92.92%的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日常。这种“身边的绿”,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更是生活方式的变革和社会关系的重构。促进了社区交往,增进了邻里和谐,提升了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四季常绿、季季有花,生态建设与市民生活融为一体,随处可感可及。生态价值向生活价值、文化价值的自然转化,是绿色发展成果最公平的惠及。
从园博园锦绣谷由“垃圾坑”到“聚宝盆”的华丽转身,到园博数字经济产业园在绿水青山间孕育科技未来;从千年惠林寄寓对“千年之城”的绿色承诺,到全域国家森林城市标识着北京作为“大花园”的新定位,北京的绿色故事,超越了单纯的环境治理层面,升华为一场深刻的文明嬗变。它告诉我们,一座伟大的城市,其魅力不仅在于经济实力和历史底蕴,更在于其为居民提供的生命体验和质量。树木的年轮里,镌刻着古都的记忆与乡愁;无边的绿意中,蕴含着首都的活力与未来。当生态建设与市民生活水乳交融,当绿色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民生,北京所展现的,正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明与生态协同演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通向的不仅是更绿、更美的北京,更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态文明新时代。
作者:张厚美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010/12744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