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善用“大思政课”写立德树人“大文章”

2025年10月10日 14:5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个基本目标。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需要牢固树立“大思政课”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让思政课既能“惊涛拍岸”又能“润物无声”,整体提升思政教育质效。

讲深讲透讲活“大道理”。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办好“大思政课”首先要在课堂上把道理讲清楚,既有抽象厚重的理论思辨,又紧密贴合生动实践,做到以“理”服人、以“理”动人。近年来,思政课教学效果大幅度提升,但是,一些学校的思政课与学生的兴趣和期待仍然存在差距。调研发现,有的思政课教师习惯于灌输式的授课方式,照本宣科,脱离实际;有的课堂“抬头率”不高,低头玩手机、埋头看专业课、趴桌子睡觉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学生把思政课当成攒学分的手段,甚至出现“期末重点划哪些就看哪些”等分数至上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从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内容、强化学理支撑等方面入手,主动适应当代青年特点,动态研判青年学生所思所想、困惑疑虑和兴趣所在,探索课题研讨、情景剧、角色扮演、课堂辩论等活泼的教学方式,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用好鲜活实践“无字书”。古语云,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思政课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思政课,能够达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当前存在的开门办思政课意识不强、调动社会资源能力不足、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等问题,需要从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破解,积极拓展育人主体和场域,办好“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工厂社区、纪念场馆等,推动思政课从书本教室向社会天地延伸。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善于挖掘本地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实践课程。

培养新时代的“大先生”。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建好“大思政课”需要依靠和培养“大先生”,构建以专职思政课教师为主体,各方力量协同参与的大师资体系。建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需要从选用、管理、考核等环节下功夫,鼓励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激励机制,健全突出教学优先的评价体系,探索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职称评审制度。在专职教师之外,还要统筹各方资源力量,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讲课,聘请政治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领导干部、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等先进代表参与思政课教学,形成校内校外联动配合、协同育人的良性机制。

画好大中小学“同心圆”。近年来,各地区各学校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了积极有效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还一定程度上存在内容重复、各自为政、衔接不畅的问题,需要提高一体化程度。在教学内容上,需要从宏观层面加强教材内容的整体性研究,适应不同学段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构建内容有机衔接、难度循序渐进、层次螺旋上升的教材体系。在教学方式上,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态,采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递进式教育方法。在资源共建上,需要探索打破大学与中小学的边界,发挥高校辐射牵引作用,建立教研资源共享平台,搭建教师交流、探讨、展示平台,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活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教学融通、资源互通。

(作者:姬旭辉,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010/12744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