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时政
法国政治经济双重困局为何难解
2025年10月10日 16:5310月6日,在任仅27天的法国总理勒科尔尼突然向总统马克龙递交辞呈,随后获马克龙批准,由此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任期最短的总理,也是马克龙任内卸任的第七位总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巴尼耶、贝鲁、勒科尔尼三届政府相继垮台,充分反映出法国政治经济问题难解的困局。
政治格局陷入碎片化
2024年6月,马克龙为遏制极右翼势力持续扩张,宣布解散国民议会并提前举行议会选举。随后,以复兴党为核心的“执政党联盟”、以新人民阵线为核心的左翼阵营、以国民联盟为核心的极右翼阵营在国民议会中形成“三大阵营”分庭抗礼的政治格局,导致法国政坛矛盾激化,陷入自第五共和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政治分裂状态。
巴尼耶、贝鲁、勒科尔尼三届政府围绕2025年、2026年财政预算及社会保障预算案,着力推动大规模增税节支计划,同反对阵营开展广泛磋商,却在国民议会遭遇巨大阻力。左翼阵营坚决抵制政府右翼色彩浓重的“紧缩政策”,极右翼阵营则在取消电力税、收紧国家医疗补助等议题上一再抬高要价。“三大阵营”之间党争不断,互不妥协,导致法国政治裂痕不断加深。
与巴尼耶和贝鲁相比,勒科尔尼辞职的原因,既有以上法国政治格局碎片化的共性问题,又折射并放大了一些新问题。
一是法国政坛已陷入难以通过协商达成共识的困境。此前,巴尼耶政府绕过国民议会投票程序,强行通过财政预算及社会保障预算案,随即遭到反对阵营联合发起弹劾。2024年12月,法国左翼阵营的新人民阵线向国民议会发起对政府的不信任动议,且得到极右翼阵营支持,最终导致巴尼耶政府因不信任投票未获通过而解散,成为1962年以来首个被议会通过不信任投票推翻的政府。此次勒科尔尼政府明确表达出支持政党充分协商的立场,此前已公开声明放弃行使可绕过议会投票、直接通过法案的权力,为各政党协商营造了良好环境。但极右翼阵营和左翼阵营视若无睹,“为反对而反对”,在财政预算等核心议题上未作出任何让步。
二是马克龙人事任命方面日益偏向核心阵营。与巴尼耶和贝鲁政府相比,此次勒科尔尼政府组阁过程中,人事任命愈加转向马克龙核心阵营人选,进一步加剧了各党派政治对立,马克龙“执政党联盟”内部也出现裂痕。自2024年6月国民议会解散后,马克龙相继任命来自传统右派政党法国共和党的巴尼耶、中间派政党法国民主运动党的贝鲁担任总理,两人任职期间均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执政党联盟”的执政根基和民意基础。然而此次马克龙一反常态,选择任命其核心嫡系勒科尔尼为总理,而非来自结盟政党的人选,激化了反对派的敌意。法国前总理阿塔尔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表示:“我与许多法国人一样,越来越看不懂总统要干啥了。”
经济问题加剧社会撕裂
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法国三届政府相继倒台绝非偶然,其背后是法国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
新冠疫情对法国宏观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法国政府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试图纾困,却导致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预算赤字不断增加。尽管法国宏观经济在2021年下半年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疫情期间积累的财政赤字缺口,仍对后续经济复苏构成潜在隐患。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能源危机叠加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大法国制造业成本。2023年以来,尽管欧盟及法国能源价格有所回调,通胀压力有所放缓,但剔除能源、食品和烟酒的核心通胀率仍在持续上升,整体价格成本压力依旧较大。特别是在作为经济支柱的制造业领域,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盈利能力持续下降,直接削弱了法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前,法国的高通胀已从乌克兰危机初期的能源价格上涨,全面传导至服务业和制造业领域,进一步推高制造业生产成本,并加剧其“外迁”风险。近期,法国标致雪铁龙、雷诺、施耐德、巴黎银行等多家优质企业纷纷宣布实施紧缩计划并削减运营成本。2024年12月,法国央行发布报告,指出法国经济复苏将进一步放缓,并把此前预测的法国经济复苏时间从2025年推迟到202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1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则将2025年法国经济增长率预期下调至0.3%,低于欧元区1%的经济增长预期。
与此同时,法国制造业近年来还面临空心化加剧的问题。马克龙推出的“未来工业”计划、经济复苏计划等改革措施受制于国内政治博弈难以推进,加之高福利社会弊端日益凸显,法国经济面临的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通货膨胀压力上升、财政状况持续恶化等长期结构性挑战并未得到根本缓解。新冠疫情以来,法国财政赤字长期处于历史高位,公共债务占GDP比例长期超过110%,直至2023年在欧盟启动“过度赤字程序”并要求法国提交财政整顿计划的压力下,该比例才勉强控制在109.9%。根据法国外贸银行的测算,2025年法国迫于财政支出压力,债务发行量将进一步攀升,并将在2025年超过意大利成为欧元区最大借债国。
法国政府刺激经济的政策成效有限,其推行的增税节支计划不仅直接削减社会福利支出,还间接导致社会顽疾积重难返,而社会问题与经济困局之间相互传导,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撕裂。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法国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社会贫困率高达14.4%,另有7%的民众无力承担水电煤气等日常基本开支。建制派政党因难以破解经济社会难题,日益失去选民信任,政治影响力持续萎缩,进而导致激进左翼、极右翼民粹势力趁机崛起。马克龙任总统8年来,其所属的总统派阵营在国民议会的席位占比经历了从绝对多数到相对多数再到少数的不利变化,执政基础持续削弱。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勒科尔尼辞职后,约七成法国民众呼吁马克龙辞职。
法国未来发展充满挑战
当前,法国政治格局碎片化已从阵营之争、政党之争蔓延至“执政党联盟”内部,经济问题恐将因政治不确定性加剧而进一步凸显。国际信用评级公司惠誉已于9月下调法国主权信用评级。该机构认为,政治不确定性和社会紧张局势可能削弱法国推进改革及实现公共财政复苏的能力。正如法国雇主协会在声明中指出的,“在此背景下,我们呼吁所有政治领导人审慎评估当前局势,避免国家陷入混乱、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
更进一步看,作为欧盟核心大国,法国的政治经济困局将削弱其在欧盟内部的主导能力,恐将持续损耗欧盟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并为欧盟政治经济发展及欧洲一体化进程带来更大不确定性。近年来,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加剧了欧洲的战略焦虑,法国在欧洲战略自主、共同防务等议程中一直发挥推动作用,而法国政治经济困局难解,势必使其不得不将更多精力聚焦国内事务,进而导致法国对欧洲事务的参与度相应降低。
8日,法国国民议会部分议员提出的弹劾马克龙动议被否决。勒科尔尼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马克龙解散国民议会的可能性正在降低,他可能会在48小时内任命一名新总理。勒科尔尼还宣布将于13日向内阁会议提交2026年预算草案,以便草案尽快进入国民议会审议流程。他认为,法国各政治力量都“有意愿”在12月31日前通过草案,这也让马克龙解散国民议会的可能性降低。
目前来看,若想打破当前困局,马克龙仍需在政治层面做出让步,例如任命来自反对阵营的人士担任要职等;同时还需在政策层面做出根本性调整,尤其在退休制度改革、公共财政预算优化、移民政策完善、安全治理强化等领域。不难预见的是,任何妥协、调整、让步,无疑都将削弱马克龙执政8年多以来的“改革雄心”,这对马克龙本人乃至法国未来发展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战。
(作者:杨成玉,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010/12745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