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经济
优化产业布局重在量“产”量“力”
2025年10月14日 14:0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亦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既要坚持量“产”而行,也要坚持量“力”而行,统筹经济性与战略性,兼顾要素匹配与产业配套,综合考虑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选择细分赛道布局产业发展,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先进产业。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颠覆性同时伴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前瞻性产业。整体而言,二者都具有独特的要素需求和产业回报特征,比如高素质劳动力密集、高资本密集、高研发投入密度、高前景预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化程度更高,技术更加成熟,而未来产业则处于产业孵化期,技术更加前沿。不同类别的细分产业存在较强的异质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应综合考虑产业特征、地区资源禀赋之间的匹配关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一方面,要量“产”而行,综合考虑各类产业的经济性和战略性。产业的“经济性”是指产业发展为地区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这既体现为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和产业自身的盈利能力,也涵盖其对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对本地就业的拉动作用以及所涉及的产业培育风险等因素。产业的“战略性”是指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角度衡量该产业对于基本生存保障和长远发展潜力所具有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基本生存保障对应的是安全维度,涵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该维度产业的战略性,取决于其在产业体系内对保障整体安全的重要性,突出表现为对关键产品产业链上游的支撑能力。长远发展潜力对应高质量发展的维度,着眼于长期动能的培育,如创新能力和绿色转型等。从现代化产业体系来看,这类产业或者与新型生产要素的培育密切相关,或者处于技术前沿,是最具创新活力的产业节点。
量“产”而行,指的是在产业政策的取向上,要综合考虑不同类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经济性和战略性维度上的不同特性,因“产”施策,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在资源配置上的各自优势。对于战略性强的领域,如前沿科技和基础研究,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进行重点支持与长期培育;对于经济性强的领域,核心是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对于战略性与经济性兼备的产业,则需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有效协同的融合发展局面。
另一方面,要量“力”而行,综合考虑地区要素禀赋优势与产业要素需求特性的匹配度以及产业配套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往往具有不同的要素需求特性。例如,未来产业更强调颠覆性、前瞻性,是创新要素驱动的探索性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强调经济性、引领性,通常具有高资本要素强度的特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必须考量本地区要素禀赋与产业要素需求特性之间的匹配程度,需要考虑本地区是否具备布局发展某一类产业的必要条件,是否能够满足产业自身对于发展条件、发展要素的需求特性,是否具备发展该产业的能力,如果尚不具备,如何达到要素条件以及达到所需要素条件的成本多少等。例如,未来产业作为前瞻性产业,前沿性、探索性、基础性强,对于创新要素、研发能力具有高需求,创新要素聚集是其发展的基本条件。
除了要素禀赋匹配程度,产业配套也是地区产业布局要考虑的“力”。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三类产业——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之间相互关联,同时具有梯度特征。传统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技术支持、资源支持、要素支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要以一定的产业链配套为基础,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往往依赖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基础积累以及产业链集聚程度。综合考虑要素匹配度和产业配套度可以为地区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指明精准施策的方向。例如,长三角部分城市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虽已形成良好配套,但关键要素匹配不足。因此,其政策着力点应集中于补齐要素短板,提升要素匹配度,而非继续盲目扩大产业配套规模。
此外,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坚持重点突破,既要考虑绝对优势,又要考虑比较优势。除了考虑本地区要素禀赋是否满足产业的要素需求特性之外,还要综合考虑与本地区匹配度高的产业对于本地区而言的相对收益和成本。具体来说,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长三角城市,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空天经济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要素需求特性匹配,同时具备了发展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条件。在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总量约束条件下,需要综合考虑对于本地区而言,这些产业的相对发展条件和产业回报,确定产业发展的侧重点和优先级,确定短期和长期发展的重点,对不同侧重点和优先级的产业给予差异化的产业政策。而对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其绝对要素禀赋条件不那么高,产业布局就要考虑比较优势,选择发展成本更低、收益更高的产业,从而更好推动本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014/12748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