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社会

推动社区慈善健康持续发展

2025年10月16日 15:18

社区慈善既是我国慈善事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撬动基层社会治理与发展的关键力量。它以“扎根社区、服务居民”为核心,紧扣群众日常生活需求,小到邻里互助、困难帮扶,大到社区公共服务完善,都能精准对接诉求。这与我国“乐善好施”“邻里相扶”的传统文化行善理念高度契合,更容易获得居民的情感认同与主动参与,为构建和谐社区、夯实基层治理根基提供了温暖且持久的动力。

当前,社区慈善涌现出一批创新经验做法,展现出发展潜力。其一,拓展需求潜力。随着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邻里关系营造、社区文化建设等需求不断涌现,社区慈善的服务场景与内容持续扩容,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需求空间。其二,资源挖掘潜力。部分城市社区坐拥丰富资源,所在街道聚集了大量企业与专业慈善组织。目前这类资源尚未完全深度参与社区慈善,有极大的挖掘与整合空间。其三,实践创新潜力。社区慈善实践形式呈现多元化特征,既有一些地方主管部门推动的街道慈善工作站、街道主导的慈善超市,也有慈善协会、慈善组织设立的专项基金等模式。这些创新实践为后续探索更多贴合社区需求的新路径、新模式提供了经验参考,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

与此同时,社区慈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不少制约其效能提升的问题,影响着慈善服务的精准性与持续性。

慈善资源统筹管理存短板。部分街道、社区缺乏主动对接与动态摸排的意识,对辖区内企业的捐赠能力、社会组织的服务专长、居民的互助资源等掌握碎片化,未建立系统的资源台账;同时统筹整合机制缺位,各参与主体往往按自身节奏推进工作,社区自发的邻里帮扶、企业的定向捐赠、社会组织的专项服务多处于“各自为战”状态,缺乏有效供需对接平台,既可能导致重复帮扶某一群体,也可能让部分急需帮助的居民被遗漏,资源集成效应发挥不足。

项目运行与基金设立有困境。一方面,部分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缺乏专业能力,项目策划多停留在“物资捐赠”“节日慰问”等基础层面,未能结合居民对适老化改造、儿童课后托管、心理健康疏导等深层需求设计项目,导致项目同质化严重、吸引力不足,且因资金筹措渠道单一,项目往往难以长期维系;另一方面,慈善组织在街道设立专项基金时,需启动资金保障初期运营,但街道受财政预算限制无法提供支持,若慈善组织同时服务多个街道,多次筹备启动资金会大幅增加运营成本,直接制约基金的覆盖范围。

社会参与激励机制不健全。尽管不少企业有参与社区慈善的意愿,但当前激励手段多为口头表扬、简单公示等“精神奖励”,缺乏实质性支撑,如税费减免政策的落地细则不够明确、企业公益形象的宣传渠道有限、中小企业参与后的激励机制缺失等,对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还不够有力,尚未形成参与激励的良性互动。

为推动社区慈善健康持续发展,急需从机制建设、能力提升和生态培育等多方面协同发力,系统优化发展路径。

明确主体职责定位。推动社区慈善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是构建清晰的权责体系。主管部门应出台专项政策,明确街道(乡镇)、社区、慈善组织及企事业单位的职责边界。街道(乡镇)作为枢纽平台,需充分认识慈善事业在弥补财政不足、整合辖区资源、确保资金合规使用等方面的重要价值,重点为专业慈善组织进驻提供场地、信息等支持,避免角色错位。社区应立足基层,通过居民议事会、网格走访等方式精准收集需求,并及时反馈项目执行情况。慈善组织应发挥专业优势,聚焦需求,针对性实施慈善项目。通过建立政府引导、街道协调、社区落地、社会力量参与的多方协同机制,形成各司其职、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为社区慈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社区慈善需要从自发分散走向专业规范。应尽快制定街道层面设立专项基金、慈善信托的工作指引,明确资金募集、使用和监管要求。建立全过程监管体系,引入第三方审计,定期公开资金使用情况。同时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对街道社区干部重点培训政策法规和监管要求;对慈善组织人员提升项目管理和资源动员能力;对志愿者进行服务规范培训。通过健全制度机制和提升专业能力,确保慈善项目设计科学、执行规范、效果可测,有效提升项目质量和公众信任度,推动社区慈善可持续发展。

加强慈善资源统筹整合。破解资源碎片化问题需要建立系统化统筹机制。开展资源普查,建立区街两级慈善资源数据库,动态更新企业、社会组织、专业人才等信息。建立纵横交错的信息共享机制,纵向由市区主管部门向街道推送慈善组织名录;横向通过资源共享平台促进社区间资源调剂。创新工作方式,建立区域慈善协调会议制度,打造“慈善资源服务包”,推动成立社区慈善联盟。特别要注重激活闲置资源,鼓励企事业单位捐赠闲置场地设备,建立专业人才志愿服务机制,探索时间储蓄等创新模式,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规模效应。

推进需求项目化运作。实现供需精准对接需要完善项目化运作机制。建立健全需求征集体系,通过网格走访、议事会、线上平台等多渠道收集需求,组织专业评估确定优先次序。提升项目设计能力,推动街道社区与社会组织合作,采用参与式方法让受益群体参与设计,确保项目切实可行。建立全流程管理体系,完善项目立项评审、过程监测、效果评估等环节,严格执行信息公开制度。注重项目可持续性,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赞助、公开募捐等多元筹资渠道,培养本地化执行力量,建立项目退出衔接机制,确保资源投入效益最大化。

完善激励与宣传机制。构建多元化激励体系是激发参与热情的重要保障。精神激励方面,建立分层表彰制度,通过慈善年会、光荣榜、感谢信等方式给予社会荣誉;物质激励方面,落实税收优惠、政府购买服务优先等政策,提供场地费用补贴等。创新宣传方式,统一视觉识别系统,结合新媒体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打造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便捷参与体系,推广慈善二维码,与商家合作创设消费捐赠场景,打造慈善街区等实体空间。通过降低参与门槛、创新参与方式,营造“人人可慈善、处处可慈善”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社区慈善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作者系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综合研究室主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016/12750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