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连续15年全球第一,展现中国制造硬核实力
2025年10月21日 08:59这是在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的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拍摄的即将下线的新能源汽车。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据新华社报道,“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已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这一数字背后,是中国制造从量变到质变的战略跃升。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中国制造不仅没有失去优势,反而以更加坚实的步伐向上攀升,展现出独特的中国路径与中国智慧。实践证明,巨轮破浪,靠的是实力与智慧;大国制造,靠的是创新与体系。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制造,创造规模与贡献的双重奇迹。作为世界制造业的压舱石,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优势持续夯实。“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的飞跃。2020年至2024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7.9%和8.7%。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0年的约140万辆提升到2024年的1300多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中国制造正在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三位一体的核心竞争力,展现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中国制造业的硬核实力,首先体现在完整的产业体系上。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覆盖了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这种无与伦比的产业完备性,为中国经济的内循环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提供了稳定保障。硬核实力更体现在创新能力的跃升上。我国已有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占比近1/4;截至2024年,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46.3万家,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9万家;硬核实力还体现在数字化转型的领先上。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达2.26亿户。工业互联网覆盖全部工业大类,“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超过2万个。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84.0%、66.8%。
创新驱动与梯度培育的协同推进,走出中国特色发展路径。中国制造业的崛起,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我国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统筹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十四五”时期,我国在关键领域突破近700项关键共性技术,从集成电路到工业母机,从医疗装备到船舶,一批标志性成果相继涌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又一特色。我国已累计培育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6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5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这些优质企业构成了中国制造业的金字塔,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化转型双轮驱动,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独特路径。当前国家层面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已超过20%。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绿色发展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面向“十五五”时期,中国制造业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未来产业布局已经拉开帷幕。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十五五”时期将实施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行动,加快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我国将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开辟脑机接口、元宇宙、量子信息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这表明中国制造不再满足于跟跑,而是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并跑甚至领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将继续深化。我国将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建立健全中试牵头梯次培育体系,打造世界领先的科技产业园区。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将迈向新高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制造”等行动将深入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将迎来更大发展。
中国制造将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全球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中国制造如巨轮破浪前行。从“嫦娥”落月到“北斗”组网,从C919大飞机到CR450动车组,一个个闪亮的中国名片背后,是完整产业体系、强大创新能力和数字智能转型的三重优势叠加。“十五五”的征程即将开启,中国制造正蓄势待发,将在全球产业版图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作者:董宏达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政协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021/12754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