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政治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四大突出优势

2025年10月27日 13:57

制度优势提供根本保障,市场优势释放内需潜能,产业优势夯实物质基础,人才优势驱动创新发展——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四大突出优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完成这一时期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必须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以及丰富人才资源优势,以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制度保障。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擘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宏伟蓝图。“十五五”时期,我们要着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与最终成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难探索,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飞跃,再到新时代的蓬勃发展,每一步都凝聚着党的智慧和力量。“十五五”时期,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调动全社会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五年规划作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关键载体,从国家长远发展和人民整体利益出发,统筹调配全国资源,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结合,针对每一时期主要矛盾,明确阶段性发展中心任务。“十五五”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将这一优势聚焦于关键领域突破,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攻坚合力,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增长和人均GDP的不断提升,我国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市场之一。2024年我国GDP总量突破130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超大规模市场不仅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更通过需求与供给的动态平衡、创新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国内与国际的双向互动,构建起具有韧性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超大规模市场产生巨大推力。从需求侧看,14亿人口的消费升级构成全球最庞大的增量市场,其规模效应足以摊薄创新成本、加速技术迭代,使企业敢于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技术攻关,为新兴产业提供“从0到1”的突破土壤。从供给侧看,超大规模市场形成的产业生态具有独特的自我强化能力。完整产业链带来的成本优势,使中国生产具有全球价格竞争优势。数据要素的富集效应则催生出数字经济新范式,构建起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十五五”时期,我们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坚决破除各种卡点堵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我国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超大规模市场催生巨大定力。在全球经济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我国凭借超大的消费容量与完整的产业链条,有效避免了经济共振式下滑。超大规模市场的力量效应还将市场优势转化为规则制定权,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们要充分运用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建构我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稳定器。

完整产业体系优势

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涵盖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稳定在30%左右。这一优势不仅是应对全球变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前迈进的核心动能。

完整产业体系助推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国际比较看,大国、强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在于具有较强的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在不稳定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必须做到内部可循环,才能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由于有完整产业体系,相关的科研力量和生产实践能够协同创新,逐步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使我国具备强大的缓冲能力和自我循环能力。“十五五”时期,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协调配合,不断提高经济循环的质效。

完整产业体系助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协同效应,完整的产业布局使得资源能够在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高效流动。产业间的良性互动,使得资源能够向优势产业和高效环节集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十五五”时期,我们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丰富人才资源优势

我国拥有1.7亿受过高等教育或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2.2亿技能劳动者,构筑起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体系。面对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挑战,丰富的人才资源不仅是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关键,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支撑。

丰富人才资源是科技自立自强基础。科技自立自强的本质在于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创新体系,其核心在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发展主动权。这一过程高度依赖战略科学家、顶尖科研人才与基础研究人才的协同创新。战略科学家把握方向,顶尖人才攻坚克难,基础人才厚积薄发,三者构成的人才梯队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形成深度耦合。这种人才资源与产业变革的同频共振,为我国破解技术封锁提供了底气,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核心动能。“十五五”时期要发挥好多层次人才梯队的独特优势,让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

丰富人才资源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其本质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跃升。人才驱动的生产力跃迁不仅体现在效率提升上,还体现为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形成技术突破、产业升级、人才集聚的正向循环。“十五五”时期,要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体系、丰富人才资源四大优势,共同汇聚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优势。其中,制度优势提供根本保障,市场优势释放内需潜能,产业优势夯实物质基础,人才优势驱动创新发展。这些优势相互支撑、协同发力,必将推动“十五五”时期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行稳致远。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027/12759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