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社会
刘雪杰:加快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打造交通强国首都样板
2025年10月27日 13:45

刘雪杰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交通规划所所长
编者按:本文系统阐述了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意义与核心内容,深入剖析了北京打造交通强国首都样板的发展实践。从“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构建到“八站两场”枢纽格局正式形成,从绿色出行比例不断提升到智慧交通示范区建设领跑全国,北京以“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为目标,在基础设施、区域协同、治理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文章提出的统筹发展与安全、深化改革创新等思路,为新时代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启示,彰显了交通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先行支撑作用。
一、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意义与核心内容
(一)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作出重要指示。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交通强国”;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仪式时指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再次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强调“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总的来讲,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行领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新时代做好交通工作的总抓手。
(二)建设交通强国的核心内容与战略目标
1.《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主要内容
(1)总体要求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着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我们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是从过去注重规模速度转向现在注重质量效率;第二个层面是从过去的“有没有”到现在的“好不好”转变,前者体现在规模速度上,后者体现在质量效率上。
二是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对此,我们也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是从过去各个交通出行子系统独立规划、独立建设、独立运营到现在整个交通出行系统的统筹规划、统筹建设、统筹运营的转变。第二个层面是从过去单一交通出行方式到现在组合交通出行方式的转变,注重打造智慧出行全链条以及不同出行场景和不同出行服务之间的互联互通。
三是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这种创新包括技术和体制机制两个方面,更具持续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打造“四个一流”,即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它们之间从硬件到软件,层层递进。《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还提出要“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这里的12个字体现了三个维度。首先,人民满意,这是建设交通强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保障有力,一方面是有效保障了重要物资的运输安全,另一方面是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最后,世界前列,就是交通强国建设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效,要位居世界前列。
此外,《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分两步走”的发展目标,即“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第一个阶段,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目标包括: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满意度明显提高,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旅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城市交通拥堵基本缓解,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交通关键装备先进安全,人才队伍精良,市场环境优良;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交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第二个阶段,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目标包括:基础设施规模质量、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交通安全水平、治理能力、文明程度、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人民享有美好交通服务。
(2)九大任务
第一,基础设施布局完善、立体互联。这里重点强调,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构建便捷顺畅的城市(群)交通网,形成广覆盖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构筑多层级、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第二,交通装备先进适用、完备可控。这里重点强调,加强新型载运工具研发,加强特种装备研发,推进装备技术升级。
第三,运输服务便捷舒适、经济高效。这里重点强调,推进出行服务快速化、便捷化,打造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加速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第四,科技创新富有活力、智慧引领。这里重点强调,强化前沿关键科技研发,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第五,安全保障完善可靠、反应快速。这里重点强调,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完善交通安全生产体系,强化交通应急救援能力。
第六,绿色发展节约集约、低碳环保。这里重点强调,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强化交通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第七,开放合作面向全球、互利共赢。这里重点强调,构建互联互通、面向全球的交通网络,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深化交通国际合作。
第八,人才队伍精良专业、创新奉献。这里重点强调,培育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打造素质优良的交通劳动者大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交通干部队伍。
第九,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这里重点强调,深化行业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扩大社会参与,培育交通文明。
2.《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这是我们国家第一个综合立体交通网的中长期规划纲要。
(1)发展目标
《规划纲要》细化实化了“分两步走”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全国主要城市立体畅达、县级节点有效覆盖,有力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居世界前列。交通运输全面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力保障国家安全,支撑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拥有世界一流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交通运输供需有效平衡、服务优质均等、安全有力保障。新技术广泛应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出行安全便捷舒适,物流高效经济可靠,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全面建成交通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好先行。
(2)主要任务
第一,优化国家综合立体交通布局。一是构建完善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连接全国所有县级及以上行政区、边境口岸、国防设施、主要景区等。因此,要完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快递等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水运、民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
二是加快建设高效率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由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最为关键的线网构成。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结合未来交通运输发展和空间分布特点,将重点区域按照交通运输需求量级划分为3类。第一类是极,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地区。第二类是组群,包括长江中游、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地区、哈长、辽中南、北部湾和关中平原8个地区。第三类是组团,包括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山西中部、天山北坡、兰西、宁夏沿黄、拉萨和喀什9个地区。按照极、组群、组团之间交通联系强度,打造由主轴、走廊、通道组成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
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6轴7廊8通道”。首先,构建6条主轴,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极之间联系,建设综合性、多通道、立体化、大容量、快速化的交通主轴。其次,构建7条走廊,强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极的辐射作用,加强极与组群和组团之间联系,建设京哈、京藏、大陆桥、西部陆海、沪昆、成渝昆、广昆等多方式、多通道、便捷化的交通走廊,优化完善多中心、网络化的主骨架结构。最后,构建8条通道,加强组群与组团之间、组团与组团之间联系,建设绥满、京延、沿边、福银、二湛、川藏、湘桂、厦蓉等交通通道。
三是建设多层级一体化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系统。《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枢纽城市及枢纽港站“三位一体”的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系统。
四是完善面向全球的运输网络。《规划纲要》提出,围绕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着力形成功能完备、立体互联、陆海空统筹的运输网络。
第二,推进综合交通统筹融合发展。一是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统筹融合发展。主要包括,统筹综合交通通道规划建设,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推动城市内外交通有效衔接。其中,关于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重点强调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推动综合客运枢纽各种运输方式实现空间共享、立体或同台换乘;第二个方面,推动既有综合客运枢纽整合交通设施、共享服务功能空间;第三个方面,按照站城一体、产城融合、开放共享原则,做好枢纽发展空间预留、用地功能管控、开发时序协调。
二是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信息网、能源网融合发展。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融合发展,就是推进基础设施、装备、标准、信息与管理的有机衔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信息网融合发展,就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协同建设。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能源网融合发展,就是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与能源设施统筹布局规划建设。
三是推进区域交通运输协调发展。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第一个方面,推进重点区域交通运输统筹发展。比如,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推进京津冀地区交通一体化。第二个方面,推进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比如,加速东部地区优化升级,推进中部地区大通道大枢纽建设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东北地区交通运输发展提质增效。第三个方面,推进城市群内部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强调的是构建便捷高效的城际交通网,加快城市群轨道交通网络化,完善城市群快速公路网络,加强城市交界地区道路和轨道顺畅连通,基本实现城市群内部2小时交通圈。第四个方面,推进都市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强调的是建设中心城区连接卫星城、新城的大容量、快速化轨道交通网络,推进公交化运营,加强道路交通衔接,打造1小时“门到门”通勤圈。第五个方面,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
四是推进交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强调的是推进交通与邮政快递、现代物流、旅游、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第三,推进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这里重点强调,推进安全发展、智慧发展、绿色发展和人文建设,提升治理能力。
二、北京打造交通强国首都样板的成效
(一)北京交通发展的供需变化
从交通需求侧的变化来看,2010-2023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出行总量持续增长,常住人口出行率逐步下降。另外,各种交通方式的平均出行距离也在不断增加。这说明,北京的城市交通需求仍处于增长态势,交通压力进一步加大。
从交通供给侧的变化来看,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如公路和城市道路建设,在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之后基本趋于稳定,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当前北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更加注重存量的优化。比如,随着2024年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建成,北京正式形成了“八站两场”枢纽格局。
在交通技术方面,从“十二五”时期强调加快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到“十四五”时期强调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北京不断推进智慧交通系统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提出,建设“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智慧交通数据云脑、智慧交通应用场景”三大体系。具体来说,第一个方面,推进交通新基建,夯实智慧交通基础,包括构建交通行业“一套码”、建设交通行业时空“一张图”、建立交通行业“一台账”、打造交通行业“一张网”、搭建交通行业“一朵云”。第二个方面,建设智慧信息平台,打造“智慧交通大脑”,包括构建交通治理云脑、交管执法云脑、出行服务云脑。第三个方面,推广智慧示范应用,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在交通管理政策方面,主要体现在治理策略的创新。而这种体制机制上的创新,随着北京城市交通的发展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小汽车进入家庭导致交通拥堵问题逐步显现,体现了交通供需之间的不平衡,也就是供给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当时的交通治理策略主要是通过大规模道路建设缓解拥堵。第二个阶段,北京常住人口和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我们采用的交通治理策略主要是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初步实施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第三个阶段,交通拥堵纳入“城市病”治理框架,全面启动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和交通综合治理。多年来,北京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实施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交通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二)“十四五”时期北京交通发展成效
目前,北京市立体化、现代化交通体系已初步构建。具体来看,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三地“1小时交通圈”初具规模;“八站两场”交通枢纽格局正式形成;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879公里,居全国首位;城市道路总里程达6296公里,公路总里程达2.26万公里,路网连通水平持续提升;“双枢纽”通航点数均超200个,旅客吞吐量突破新高;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5.6%,交通出行结构不断优化……城市交通运行平稳有序,有力支撑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1.对外辐射格局深化构建
(1)交通枢纽对外辐射能力持续增强
一是“双枢纽”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通航点数均超200个,旅客吞吐量突破新高。2024年,累计旅客吞吐量1.17亿人次,同比增长26.2%,较2019年增长12.9%。二是铁路枢纽布局持续完善。“十四五”时期,开通运营北京丰台站、朝阳站,北京城市副中心站预计2025年底开通运营。
(2)面向全球的运输网络持续完善
拓展国际物流通道,常态化开行中欧班列、中老班列,助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交流。促进京平国际陆港与海港、空港“三港”联动,助力首都现代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
(3)高速公路网络承载能力持续增强
“十四五”时期,京蔚高速等全线贯通,东六环入地改造基本完工,承平高速、京密高速(机场南线-六环路)等加快推进。截至2024年9月底,北京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276公里。
2.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深入推进
(1)“轨道上的京津冀”持续完善
在铁路交通方面,京张高铁、京哈高铁、京雄城际、津兴城际、怀兴城际铁路一期等建成通车,主要城市之间基本实现1.5至2小时通达。在环京轨道建设方面,利用京广高铁、京九铁路等开行涿州、固安等地早晚高峰通勤列车;京津城际铁路亦庄站投运,同步加密高峰通勤列车班次;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加快建设,环京“1小时通勤圈”初具规模。
(2)道路运输一体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区域路网持续加密,38条跨省公交线路实现常态化运营,11条主线37条支线定制快巴覆盖津冀重点环京通勤地区。实施白庙南、白庙北综合检查站优化提升改造。
3.城市交通运行平稳有序
(1)绿色交通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第一,轨道交通。一方面是新增,就是新开通17号线南北段、19号线一期等16条(段),共152公里轨道线路,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879公里,居全国首位。另一方面是既有线的优化提升,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站点500米范围人口和岗位覆盖率由24.9%提升至35.8%;1号线与八通线、房山线与9号线实现跨线运行,6号线高峰时段开行大站快车,8号线等10条线路压缩发车间隔。
第二,地面公交。“十四五”时期,加快公交和轨道“两网融合”发展,持续优化公交线路,推动公交与轨道交通50米内换乘比例提高至90%,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出行便利性和覆盖面。另外,持续拓展运营通学、通医、通游多样化公交线路,实施三批公交专用道优化调整。
第三,慢行系统。北京加强“水、路、绿”三网融合,滨水慢行系统建设效果显著。从指标体系看,路面宽度12米以上道路非机动车道设置率达到95.6%,宽度达标率达到90.2%。市民的骑行意愿持续高涨,2023年北京全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骑行量10.88亿人次。
(2)路网承载能力持续增强
在新建方面,广渠路东延、北清路等城市快速路,京良路东段、北苑东路、永乐大街等主干路建成通车,截至2024年城市道路总里程达6296公里,公路总里程达2.26万公里。在改建方面:过去几年,每年完成20余项市级疏堵工程,路网承载能力持续提升。
4.交通精细化治理水平持续提升
(1)交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十四五”时期,北京开展“席位制”交通综合协同调度,创新交通治理工作机制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出台《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等交通领域地方性法规,交通运输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建立健全16项执法制度和28项综合执法评价指标,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2)交通堵点乱点难点治理全面实施
针对重点区域,深入开展核心区、CBD、怀柔科学城等重点片区交通治理,有效改善区域出行环境。针对重点点位,完成国贸桥等桥下空间治理,开展木樨地桥等绿化景观整治提升,打造“花园桥区”。针对重点领域,全面清理整治违规电动三四轮车,邮政寄递、环卫、园林绿化等重点行业用车全部完成置换等。
(3)智慧赋能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在自动驾驶方面,已完成600平方公里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在智慧基建方面,建成京雄高速(北京段)等超过300公里智慧公路,五环内和城市副中心信号灯联网率达100%。在平台应用方面,持续推进北京MaaS2.0建设,日均服务绿色出行用户数已超600万人,累计碳减排量46万余吨。
(4)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效果显著
从运输结构看,大宗货物“公转铁”,实现全国首例利用城市轨道交通非高峰时段富余运力开展快递运输。从运输装备看,新能源小客车指标配置比例提升至80%,保有量突破100万辆,公共交通和巡游出租车中纯电动占比不断提升。
(5)圆满完成一系列重大活动交通保障
高标准、圆满完成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历年服贸会、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的交通服务保障,实现会上交通和社会交通和谐运转。
三、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首都样板的新形势新思考
第一,国际形势更加复杂严峻,需要强化交通保障体系建设。从国际形势来看,美西方打压持续升级,非传统安全领域压力加大,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经贸领域压力也进一步加大。这就要求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具体体现在:一是发挥交通在全面服务保障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作用,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衔接;二是支撑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构建“空中丝绸之路”核心枢纽;三是维护对外战略通道的安全性稳定性;四是加强物流保障和供应链稳定。
第二,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要求交通运输安全韧性水平进一步提升。新时代的国家安全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党的二十大报告91次提及“安全”,其中特别强调,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9月25日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的贺信中也强调,“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是支撑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的重要举措。”由此可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就要求交通运输安全韧性水平进一步提升。这重点体现在:一是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要补齐核心技术安全、战略运输通道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关键环节、关键领域的安全短板,提升紧急情况下人员调配、各类重要物资运输的保障效能等;二是在行业安全发展方面,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新技术应用安全性、行业从业人员稳定性、政府债务等风险隐患复杂多样,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应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第三,经济增速放缓,需要更加注重交通投资效益。“十五五”时期,我国交通领域应聚焦关键领域、重大项目,更加注重投资效益,扩大有效投资,继续发挥稳投资、促消费的作用。因此,交通运输行业在促投资稳增长中,要重点建设战略骨干通道、支撑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存量交通设施数字化转型、提升效益。
第四,把握“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需要提升交通“四个服务”水平。北京立足“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进一步提升交通“四个服务”水平。具体来说,一是加强重点片区的疏解和交通环境整治,强化保护更新,完善工作生活配套设施,创造安全、整洁、有序的政务环境;二是完善重大功能性文化设施布局及交通配套,优化国际交往空间布局与多样化、国际化的交通服务;三是以“三城一区”为重点,完善交通配套、创新交通服务,为科技人才工作、生活提供优质交通服务;四是塑造高品质、人本化的出行空间,提升首都城市魅力与活力。
第五,京津冀“一核两翼”格局加速形成,需要交通系统做好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从交通领域的发展形势看,一方面,区域产业布局逐步优化,跨区域流动日益频繁。目前,河北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各类要素跨区域流动日益频繁。另一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高速发展,聚集效益和吸引力显著增强,人口、岗位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速优化。在这一条件下,北京交通要为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提供基础保障,加速京津冀三地的资源要素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体体现在:一是重视河北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交通需求增长以及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二是重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区域需求变化及转型发展。
第六,城市发展阶段的转变,需要交通与之相适应并做好支撑。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而交通发展也处于这一阶段之中。会议还提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并部署了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那么在落实这些重点任务过程中,涉及交通领域的具体要求也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二是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三是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四是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五是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切实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六是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七是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以数字化转型驱动城市治理现代化。
第七,高质量出行要求不断提升,需要构建便利快捷的城市交通体系。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交通效率和品质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对便利快捷出行需求更高,新兴交通工具快速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适老化无障碍出行设施建设提速。因此,北京交通要持续构建便捷化出行体系。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关注重点从规模增长向出行体验转变;二是持续提升公共交通集约化出行效率和竞争力;三是关注老年人出行需要,推动“零障碍”运输服务和出行体验。
第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交通运输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对于北京来说,要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具体体现在,持续推进车辆能源转型,提升多式联运发展水平,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实现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总的来讲,就是强调能源转型和结构转型。
第九,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要求交通运输抢抓窗口期发展新质生产力。交通运输对于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先试的应用领域与场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服务保障。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交通运输的具体要求:一是延长综合交通产业链,壮大“交通+”产业生态与融合应用;二是数据赋能,通过前沿技术催生一系列新模式新业态;三是完善产业政策,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
第十,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交通领域要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推进铁路体制改革,推动收费公路政策优化。在这一条件下,我们的发展阶段是,城市交通治理从增量为主的交通设施大规模建设,向存量化、有序建设、适度开发转变。治理目标是,从传统交通治堵向提升交通服务转变,突出“为人民服务”。交通管理策略是,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应对、需求管理转变,提升设施使用效率。因此,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要在科学把握超大城市治理规律的基础上,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布局优化和空间效率提升。具体体现在:一是优化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二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等,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三是加强交通法治建设,建立健全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以上十个方面内容,就是展望未来,面对我国交通强国建设的新形势新挑战,推进交通领域发展的重点方向。
报告人 | 刘雪杰
责编 | 赵苇
校对 | 王瑱
审核 | 张一博、孙楠、叶其英
监审 | 李文鼐、刘斌
责任编辑:赵苇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027/1275943.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