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百年故宫守文脉,万里江山焕新章

2025年10月29日 13:12

金秋时节,物华天宝;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10月2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故宫博物院,参观了“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他强调“让故宫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世界读懂中华文明、读懂中华民族的重要窗口”。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故宫的百年院史,正是这句箴言最生动的注脚。百余年前,山河破碎,狼烟四起,紫禁城的珍宝或遭劫掠,或被尘封,如同彼时积贫积弱的国家,在苦难中辗转沉浮。当新中国的曙光驱散阴霾,故宫博物院迎来新生,散落的文物陆续“归乡”,锈蚀的古器重焕光华。从敦煌经卷的修复到《千里江山图》的展出,从数字化故宫的上线到“故宫热”席卷全国,每一件文物的焕彩,都是国运升腾的缩影;每一次文脉的绵延,都是民族复兴的见证。

朱墙映日,紫宸辉光;百年栉风,文脉昭彰。百年故宫的变迁,是文明守护的“千钧之诺”。在百年沧海桑田,烽火岁月里,近百万件故宫文物南迁途中,有“绵纸嵌缝、棉絮裹身、钢条封箱”的细致,有庄尚严父子“以命护宝”的赤诚,让文物在十余省辗转中安然无恙,书写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传奇。新中国成立后,文物北归如雁还巢,故宫跻身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与世界遗产名录,截至2024年底,故宫博物院藏品数量超过195万件(套),这见证着国家从积贫积弱到富强兴盛的沧桑巨变。百年守护,守的是青铜鼎上的饕餮纹,更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

百年故宫的传承,是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在故宫的一砖一瓦中得到最鲜活的诠释。这里是“博物院之大学校”,让商周青铜“开口”讲历史,让宋元书画“展卷”传文脉;这里更是文明交流的桥梁,从1935年伦敦展会林徽因设计海报时的中西合璧,到如今联合国发行故宫主题邮票的全球瞩目,中华文化借文物之力跨越山海,正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当“故宫零废弃”项目让塑料瓶蜕变为龙纹手包,当无障碍文创馆让视障者触摸到琉璃瑞兽的肌理,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中焕发新生。这种传承,是“敬天惜物”的古训与现代文明的共鸣,是文化自信最具象的表达。

百年故宫的未来,是文明互鉴的“万里长歌”。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博物馆记录历史,更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故宫正以行动践行这份嘱托。如今,曾经“高冷范儿”的博物馆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观打卡;“考古热”“非遗热”百花齐放,“国风”“国潮”万紫千红;“文旅+百业”融合发展,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太空茶吧”中,古代天文仪器与现代航天科技对话,演绎“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智慧;非遗工坊里,残障匠人让宫廷技艺落地生根,续写“匠心独运传薪火”的佳话;海外展台上,青铜重器与异国文物对视,诉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的真谛。从“云观展”打破时空壁垒,到“国潮”引领消费新风,故宫早已不是静止的文化符号,而是奔涌的文明长河——它既吸纳海外展览的多元养分,又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东方神韵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云观展、VR探馆、博物馆奇妙夜……中华文明创新创造的洪流,澎湃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浪潮,奔向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

百年光影流转,故宫初心如磐。从烽火南迁的坚守到数字时代的创新,从皇家禁苑到文化圣殿,这座六百年古城的百年蝶变,正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生动缩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故宫必将继续以百年积淀为基,以创新活力为翼,守护好文明瑰宝,弘扬好文化根脉,让紫禁城的文脉穿越时空、绵延不绝,让中华文明的光芒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作者:张恒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029/12761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