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理论研究
【理响中国】从“现代化比较”维度透视二十届四中全会深意
2025年10月30日 08:54【编者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以“夯实基础、全面发力”为核心定位,不仅明确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实践部署,更在政党治理、现代化比较、制度变迁、社会发展、民族复兴五个维度实现理论深化与认知突破——既延续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逻辑,又精准回应百年变局下的时代命题。宣讲家网评论栏目特别策划系列评论,紧扣上述五个维度,从学理化建构视角解析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层意义,为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律提供核心密钥。此为系列评论第二期。
现代化是全球发展的共同命题,但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五力跃升”“新质生产力”“制度型开放”等创新部署,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整范式,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多维度超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
动力范式超越:从“资本驱动”到“创新引领”的本质转换
西方现代化以“资本扩张”为核心动力,必然导致“技术垄断”与“两极分化”。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起“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范式,实现了动力机制的本质转换。
这种转换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动力来源从“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18%,预计未来十年新兴产业新增规模将相当于“再造一个高技术产业”;其二,创新主体从“少数精英”转向“系统协同”,通过“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链条,避免了西方“产学研脱节”的困境;其三,价值导向从“资本增值”转向“人民受益”,将科技进步与“高质量充分就业”“公共服务升级”直接挂钩,如“人工智能+”行动既追求技术突破,更注重民生赋能。
实践表明,中国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跃升,源于创新体系的系统性支撑,这种模式不同于西方企业的技术壁垒策略,实现了技术普惠与产业升级的双赢。这种动力范式的超越,破解了“现代化动力与公平失衡”的西方困境,为后发国家提供了“创新驱动与民生改善同步推进”的新路径。

这是2025年10月3日拍摄的重庆湖广会馆及其周边城市风光(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开放形态超越:从“依附融入”到“制度引领”的层次升级
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开放本质上是“中心—边缘”的依附性开放,发展中国家往往陷入“技术锁定”与“产业低端”的陷阱。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实现了从“要素流动型开放”到“制度规则型开放”的升级,构建起“双向赋能”的开放新格局。
这种升级体现在:其一,开放逻辑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在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等领域与国际高标准对接的同时,推动“一带一路”规则创新,如中欧班列的“一单到底”通关模式被多国采纳;其二,开放内容从“贸易为主”转向“双向投资并重”,既扩大市场准入吸引全球高端要素,又支持企业海外布局建立自主产业链,2024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达34.6%;其三,开放效能从“经济增长”转向“制度完善”,通过开放倒逼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如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因制度型开放加速推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彰显了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稳定锚”和“动力源”的时代担当。这种开放形态的创新性超越,突破了西方长期主导的不平等开放格局,为发展中国家探索“自主开放、平等合作”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具有实践价值的参照范式。
发展均衡性超越:从“两极分化”到“共同富裕”的价值重构
“两极分化”是西方现代化的固有顽疾。截至2025年,美国最富有的0.1%家庭所拥有的财富,已经超过了最底层50%家庭财富总和的4.6倍,深刻印证了其发展的非均衡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作为核心目标,构建起“协调发展—共享成果”的均衡范式。
这种重构体现在:其一,区域均衡上,通过“四大战略叠加效应”破解“中心—边缘”失衡,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增长极作用的同时,推动中西部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其二,城乡均衡上,以“农业农村现代化”补短板,通过“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已降至2.34:1;其三,群体均衡上,实施“扩中提低”行动,通过税收调节、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手段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预计到2035年现在4亿中等收入群体会增加到8亿,6亿的低收入群体会减半,内需消费能力将大大提高。
事实证明,中国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注重均衡发展,乡村振兴与城市升级同步推进的实践,为发展中国家避免两极分化提供了有益借鉴。这种均衡性超越,重塑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将“人的全面发展”而非“资本的无限增值”作为核心追求,丰富了人类现代化的内涵。
作者 | 周峰 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编 | 王静静
校对 | 翟婧
审核 | 于川、张凌洁
监审 | 彭亚南、刘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责任编辑:王妗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030/1276264.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