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理论研究
【理响中国】从“制度变迁”维度透视二十届四中全会深意
2025年11月03日 08:42【编者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以“夯实基础、全面发力”为核心定位,不仅明确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实践部署,更在政党治理、现代化比较、制度变迁、社会发展、民族复兴五个维度实现理论深化与认知突破——既延续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逻辑,又精准回应百年变局下的时代命题。宣讲家网评论栏目特别策划系列评论,紧扣上述五个维度,从学理化建构视角解析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层意义,为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律提供核心密钥。此为系列评论第三期。
制度变迁是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为目标,推动制度变迁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升级,从“实践探索”向“定型完善”迈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制度支撑。
变迁逻辑升级:构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双轮驱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立足“十五五”承前启后的历史方位,构建起“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变迁逻辑:一方面,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推动制度体系前瞻性布局,如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另一方面,针对“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等现实问题,实施精准改革,如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完善城乡土地要素流动机制。
这种双轮驱动的变迁逻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从历史脉络看,我国制度变迁可大致分为破冰探索阶段(1978—2012)、体系构建阶段(2013—2025),未来将迈向定型完善阶段(2026—2035)。与西方制度“路径锁定”导致的改革僵化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目标引领与问题破解”的动态平衡,实现了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持续进化。
变迁内容深化:从“经济领域”到“五位一体”全面覆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部署制度体系框架构建;党的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在此基础上,推动制度变迁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在经济领域,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完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制度机制,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在政治领域,强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保障,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的程序机制,如今年5月20日至6月20日,“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络征求意见活动,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311.3万条,为编制“十五五”规划提供了有益参考;在文化领域,构建文化创新创造制度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社会领域,健全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制度,完善高质量就业、优质教育、健康中国的保障机制;在生态文明领域,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建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激励约束机制。
事实上,这种制度改革与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生态保护同步推进的做法,实现了制度效能的最大化,是西方碎片化改革无法比拟的。

这是2025年9月10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拍摄的位于库布其沙漠的达拉特旗光伏基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变迁效能释放:从“制度优势”到“治理效能”的转化加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做出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完善各方面制度体制机制的系统布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未来五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的发展目标,深刻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变迁的核心目标就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旨向。
这种国家治理效能的转化,体现在制度布局的三个层面:其一,在经济治理上,通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其中,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发展未来产业是重中之重。对于传统产业,则需要加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改造;其二,在社会治理上,完善共建共治共享制度,通过基层治理数字化改革提升服务效能,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联通了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6个国务院部门的政务服务平台,截至2025年6月底,已初步实现521万项服务事项和3.6万多项高频热点服务应用的标准化服务,有力推动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其三,在风险治理上,构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制度体系,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的保障机制,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大关。制度效能的加速释放,再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坚决破除一切制约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以显著制度优势、强大制度效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作者 | 周峰 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编 | 王静静
校对 | 翟婧
审核 | 于川、张凌洁
监审 | 彭亚南、刘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责任编辑:王妗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03/1276489.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