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专题 解码中华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短视频 第二季
【理响中国】解码中华文明 | 不断拓宽的世界朋友圈——秉持开放包容
2025年11月05日 08:42你有没有发现?随着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
“周五下班去中国”成了不少外国游客的新选择,
他们纷纷在社媒晒出真实、鲜活的体验,
感叹:“原来这才是真正的中国!”
这种现象级传播,靠的正是秉持开放包容。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
我们就已经是全球贸易的“带货王”了。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
走出了一条从长安、经中亚、往欧洲的“网红大道”。
作为跨境代购的一哥,
张骞将咱们的铁器、凿井技术传到西域的同时,
又把葡萄、石榴、大蒜、香菜、黄瓜这些“严选好物”带了回来,
让中国人的伙食质量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当然了,除了吃的用的这些商贸往来,
还有宗教、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等中西文化的交流。
可以说,自汉之后,无论魏晋隋唐,
人类文明始终在这里沟通融合。
就拿丝路明星敦煌莫高窟来说吧,
它经历过数次“整容”,
从犍陀罗风格、印度本土的马图拉风格,
到中国儒家的“衣冠礼仪”,
堪称东西方文化的“跨界神作”。
您瞅瞅,这么一盘,
可以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
所谓开放是走出去、引进来的姿态与行动,
而包容则是理解、尊重、接纳的广阔胸怀。
那话说到这里,我们就不禁要问:
中国人为什么会始终秉持开放包容呢?
这是古已有之的选择,也是血脉相传的天赋。
走进博物馆,先秦时期青铜器上有异域元素;
翻开历史书,中华文明自古就有“协和万邦”的讲究。
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
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
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
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这一切,正源于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自信。
只有这样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性的同时,
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
以守正的定力与创新的魄力,开创未来。
“秉持开放包容,
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
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
你发现了吗?
直到今天,中国人在开放包容这一块的气质依旧拿捏到位。
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
为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贡献智慧;
2025北京非遗文化周在大运河博物馆举办,
马来西亚传统服饰、墨西哥木雕、匈牙利布索面具……
不同国家的非遗技艺在此同台展演,
描绘出一幅文明互鉴的时代画卷;
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的279件珍贵文物跨越山海,
在国家博物馆开启特展,印证“美美与共”的文明真谛。
中国正以更开阔的胸襟广纳世界,
以更坚定的步伐拓展通途,
让远方,在互联互通中成为触手可及的比邻;
让内心,在交流交融中成为日益坚韧的诗篇。
当新时代的使命开始召唤,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相信,中国终将以兼收并蓄、百川归海的智慧,
滋养一个更加包容繁荣的世界,
成就一个更加开放自信的华夏文明。
责任编辑:张弛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05/1276578.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