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十四五”时期,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取得新成效
2025年11月04日 08:50据《光明日报》11月2日报道,“十四五”时期,北京市聚焦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以“一核一城三带两区”为总体框架,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10月31日,游客在北京五塔寺内赏秋游览(手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金泉 摄
北京的文化中心建设,始终立足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敬畏与科学保护。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整体性”与“系统性”。修订《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名城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为牵引,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复兴取得显著成效。从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到312栋(座)历史建筑的认定,再到探索“申请式退租” “共生院”等模式,这既保留了历史肌理又改善了民生的创新模式,充分展现了北京对老城文化遗产历史格局恢复的精心与智慧。2024年,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仅是对其突出普遍价值的国际认可,更是北京乃至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一座里程碑。这种以关键文化标识带动整体区域活化的思路,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使古都风韵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同时,北京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利用红色资源,构建并形成了建党、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系统保护提升革命旧址和抗战遗址,特别是“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革命旧址的整体活化利用以及抗战馆改扩建完成、宛平城焕新开放,使得红色地标更加璀璨,红色基因得到有效传承。这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构筑民族精神家园、激发爱国热情的生动实践。
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不仅在于硬件设施的完善与历史遗存的保护,更在于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六个区获评全国文明城区,创历史最佳,以及在全国率先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全域覆盖,标志着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广度与深度。随着《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深入实施,以及“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 “光盘行动”等系列文明引导行动的持续开展,北京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治理和市民生活,有效助力了城市精细化治理,推动了市民文明指数的连年上升。这种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宣传教育与实践养成相促进的方式,使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营造了和谐友善、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为文化中心的建设提供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性的活化利用。北京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从凤冠、天宫藻井冰箱贴等“爆款文创”引领文博消费新潮流,到创办国际非遗周、让北京非遗常态化亮相大型国事活动并屡掀“国潮热”、“非遗热”,这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国际表达的巧妙结合。这种活化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更关键的是让传统文化以一种更亲切、更时尚的方式融入当代生活,特别是激发了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为文化传承注入了源头活水。
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北京以“演艺之都”“博物馆之城”“书香京城”建设为抓手,极大地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升了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大戏看北京”“会馆有戏”等品牌塑造了高品质的文化消费场景;北京环球度假区的开放和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的建成,以及近百家市区两级演艺新空间的布局,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多元化、国际化的文化体验选择。京津冀文化协同合作,则进一步拓宽了文化资源的共享空间。
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备案博物馆达246家,挂牌类博物馆56家,形成了覆盖广泛、内容丰富的博物馆体系。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陈大楼一层展出的“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等重磅展览,满足了公众的高品质文化需求。“书香京城”建设通过支持实体书店、打造“旧书新知”品牌、举办阅读季、十月文学月和春秋两季书市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全民阅读氛围。地坛书市销售码洋破亿且大幅增长,成为金秋文化盛事,正是“书香京城”建设深入人心、文化消费活力迸发的生动体现。
“十四五”时期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硕果累累,深刻诠释了文化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它不仅是历史文脉的守护者,更是城市文明的塑造者、时代精神的引领者和人民美好生活的滋养者。北京的实践经验表明,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必须坚持保护优先、活化创新、以人为本、融合发展的理念,既要守护好历史的根脉,又要勇于开拓创新,让文化的力量渗透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惠及全体市民。
作者:张厚美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04/1276595.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