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生态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2025年11月04日 14:4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2024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明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深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并提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重大判断。结合时代特征、指导思想、内在含义和实践要求,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在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发展内涵和发展路径等方面的内在一致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展阶段一致性

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的关系,首先应了解提出这两个重要概念的时代特征。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阶段性跨越。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是多维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关键在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就要求在保证一定经济增速的基础上,更多转向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上来,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的产生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需要,是在充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并系统论证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统一于新发展阶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途径。

发展理念一致性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科学回答了新阶段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其中,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质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均统一于新发展理念。

第一,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创新发展理念的深化。在创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研发经费支出逐年上升;科研产出增长势头强劲,专利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出丰硕的科技成果。但在新发展阶段,我国仍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升级缓慢、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亟需向上攀升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急需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新型生产力质态,对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精度和融合度都提出更高要求,更加强调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所产生的巨大力量,是对创新发展理念的贯彻与深化,是当下破局的关键。

第二,绿色生产力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具象化。粗放型发展模式通过大规模资源投入和低效利用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的依赖大量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向以创新驱动的集约型转变,在发展过程中坚持践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逻辑,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发展目标。绿色生产力将生态环境等要素直接纳入生产力范畴之中,通过加快对传统产业绿色赋能和推动绿色科技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因此,绿色生产力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中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表征。

第三,新质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五大发展理念多维一体,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体现。新质生产力以绿色发展为内在要求,绿色生产力以创新发展为核心动力,两者共生共促,都是与新发展理念相契合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并统一于新发展理念。

发展内涵一致性

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虽表述不同,但理论内涵具有一致性。

首先,二者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都是相对于传统增长模式或发展模式。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传统增长方式是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而绿色生产力正是要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传统发展模式。

其次,二者的核心标志一致。“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是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绿色生产力的显著特征,各自强调了先进生产力质态的不同方面,前者强调与传统生产力的差异,后者强调其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但都是对效率改善的界定,即低投入高产出。因此,在效率提升这一核心标志上二者具有显著的一致性。

最后,二者效率来源一致。新质生产力改进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既可以来源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要素质量的提升,也可以来源于业态模式、管理和制度创新等要素配置效率的改进,其方式可以是新技术的使用,也可以是改革阻碍效率提升的旧体制,还可以是内部管理方式的创新等。绿色生产力的来源也是多途径、多方式的,既可以来自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催生的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绿色产业,也可以是通过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绿色生产力还可以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环境来完成,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发展路径一致性

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在发展路径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都是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最终目标。

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均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结构深度转型为发展路径。二者发展的基本路径如下:一是推动技术革命突破。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尤其依赖于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绿色生产力同样是以技术创新引领的先进生产力,强调加快绿色科技创新,鼓励先进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在对各生产要素的质性重塑上,还表现为生产要素组合的优化跃升。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也是绿色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将能源、资源、材料等纳入生产要素系统,通过创新各要素的组合方式能够优化能源结构、有效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改善生态环境;畅通绿色要素流通渠道,积极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生产要素向绿色低碳方向顺畅流动。三是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产业深度转型为主攻方向,包括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等。产业向着绿色低碳的方向转型升级则可以培育和发展绿色生产力。以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降低企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等新兴绿色技术产业化发展,不断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打造绿色产业链供应链,以全面建设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促进绿色生产力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均是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最终目标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通过从根本上转变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产生源源不断的新动能,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与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四化”协同发展的“并联式”发展模式。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这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低碳为基本原则构建新型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协同共进。

(作者:杨新铭,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04/12766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