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国家安全

推进中国特色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

2025年11月04日 15:15

安全生产是关乎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国之大者”,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我国安全生产形势虽然保持总体稳定好转态势,但依然面临传统风险与新型风险交织叠加、安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深层次矛盾亟待破解等复杂局面,仍然处于滚石上山的治本攻坚阶段。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其安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安全稳定。加快建设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已成为以系统思维破解结构性安全难题、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义。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安全保障。构建中国特色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是企业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安全管理模式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企业安全发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的根本要求。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在当前国内外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既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略,也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系统化的安全管理顶层设计,将安全发展理念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筑牢安全底线,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与良性互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可靠的安全屏障。

企业应对复杂安全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企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和用工方式日趋多元。以国有企业为例,截至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实业类央企达98家,省属国有企业665家,其资产规模庞大、业务范围广泛,几乎覆盖国民经济所有重要领域。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链“链主”企业,普遍面临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模式不统一、风险形态复杂多变等现实困境。单纯引进国际安全管理体系往往存在“水土不服”现象,部分企业仅满足于对国际认证体系的“复制粘贴”,忽略了自身生产实际与国外体系要求的不匹配性,体系要求与实践工作“两张皮”的情况屡见不鲜。而我国自主探索的管理模式现阶段还存在体系零散、执行不力等问题,“管不到”“管不好”“管不顺”的情况时有发生。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统一谋划,加快建设立足我国发展阶段、契合企业实际需求、系统高效的中国特色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推动安全管理迭代升级的重大工程。随着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修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发布,安全生产“行刑衔接”机制更加深化,要求企业必须将安全生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积极地担负起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而且不能仅仅满足于达到法规标准的最低门槛,而是要主动对标更高要求,将安全内化为企业核心价值和发展优势。国家对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将其纳入多项顶层设计和政策规划之中,通过管理体系建设促进企业不断提高安全风险管控水平,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既是响应国务院安委会印发的《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重要举措,也是引导企业从“被动合规”向“主动创安”转变、实现安全管理模式根本性变革和治理能力系统性提升的战略路径。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内涵与理论框架。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作为现代工业化进程的产物,已被我国引入、转化和推广应用,在提升企业安全管理规范化水平、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使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在我国焕发更强生命力、发挥更大效能,就必须赋予其鲜明的中国化特色和时代化特征,深刻把握其核心内涵与理论根基。

牢固树立“中国化”与“时代化”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宏观理念。“中国化”与“时代化”是引领中国特色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的两个基本维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体系建设的“导航仪”。“中国化”强调立足我国政治体制、经济水平与文化语境,深入研究我国企业安全生产自主管理的现实基础、突出矛盾和成功实践,通过对既有管理实践的创造性转化,形成契合本土实际的管理范式。“时代化”要求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应具备前瞻视野与开放品格,主动回应新发展阶段要求,积极吸纳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实现管理体系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二者相互支撑,共同塑造符合中国情境、体现时代特征的安全治理路径。

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运行的理论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科学的理论对安全生产工作具有关键指导作用。中国特色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既要尊重事故孕育、发生、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更要系统总结我国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有效经验。针对目前安全生产领域尤其是重点行业领域发展实践,应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与极限思维,注重多领域多学科的理论交叉综合运用,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与高效的应急处置和救援有机衔接起来,构建起从源头“安全风险管控”、到过程“隐患排查治理”、再到末端“应急处置”的安全风险系统防控“三道防线”,层层设防、闭环管理,并在接下来的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运行的理论基础,使其更好地指导管理实践。

创新打造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系统运行模式。科学规范的运行模式,是安全生产管理体系高效运行和有效实施的关键。传统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普遍采用“计划—执行—检查—改进”的循环,而中国特色安全管理体系需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拓展,加强“领导”和“支持”两个核心环节,将领导作用置于体系运行的顶端和核心位置。“领导”就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在把方向、谋大局、促落实中的政治优势,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能力作风等层面,系统性地解决安全生产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难题,为体系运行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全方位、全过程的“支持”是安全生产管理体系顺畅运行的基石,要求企业强化资源投入与条件保障,确保人力、财力、技术等要素充分供给,形成“顶层有力推动、资源有效支撑、环节有序运行”的良性治理格局,切实破解责任悬空、保障虚化等问题。“领导”和“支持”共同为后续的“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循环提供强大的驱动力和基础保障,破解传统运行模式经常面临的“顶层推动力不足”和“资源支持不到位”的难题,为中国特色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科学范式。

持续提升以数智化为关键驱动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运行效能。当前,数智化浪潮正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也为安全生产管理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中国特色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应充分利用数智化赋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破解以往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技术应用“碎片化”、信息“孤岛化”等困境,推动管理模式从传统主要依靠以往经验的“经验驱动”,向基于海量数据和智能算法的“数据驱动”转型,构建“实时感知—智能研判—精准预警—闭环管控”于一体的智慧安全管理新范式,全面提升安全风险洞察力与管控精准度。这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升级,更是管理理念、流程和方法的深刻变革,充分彰显了“科技兴安”在现代化安全生产治理中的时代特征和核心价值。

全面推动中国特色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落地实践。中国特色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运行是一项关乎发展全局与人民福祉的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双轮并进、相互支撑,也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如此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强化标准引领与政策协同,夯实制度根基。政策与标准是引导和规范安全生产管理的根本遵循。标准制定层面,应注重与不同产业的发展阶段、技术水平和风险特性相匹配,加快构建由国家基础通用标准、行业专用标准、地方补充标准和企业内部标准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差异化标准体系。对于矿山、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传统高危行业,应持续完善并严格执行强制性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提出更严格、更精准的安全管理要求;针对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快速发展的新兴领域,则需通过出台指导性文件、鼓励发展团体标准等方式,实现标准建设的提前布局与动态覆盖,避免出现监管空白。在政策工具运用层面,应善于打“组合拳”,综合运用法规约束、财政补贴、税费优惠、安全生产责任险费率浮动等市场化机制,形成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政策导向。通过建立这样的良性机制,在市场中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效应,引导企业从被动应付检查、满足最低合规要求,转向主动增加安全投入、追求更高安全绩效,为体系的全面落地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

聚焦企业主体,深化“五个一”落地实践。企业是中国特色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落地的最终执行者和受益者,必须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等基本原则,深度内嵌于企业的组织架构、决策流程和日常运营中。一是构建系统化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脉络。企业应以《大中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要求》为指引,有机融合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自身生产经营实际,梳理出逻辑清晰、要素齐全、运行顺畅的安全管理“全景图”和“施工图”。二是健全制度化的安全生产管控机制。实现安全管理制度对生产经营各环节、各岗位的全覆盖,确保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中的每一项要求都有对应的制度支撑、明确的责任部门和规范的执行程序,让制度从“纸面”真正落到“地面”。三是细化全员化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构建从企业主要负责人到一线从业人员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职责边界和考核标准,形成“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各负其责”的网状责任格局。四是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评审标准与方法。依据现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建立覆盖企业各生产单元、各类作业活动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运行评审机制,明确评审标准、方法和程序,客观评估体系运行效能,及时发现短板、持续改进。五是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数智化平台。根据企业自身管理特点和需求,开发或引入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将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要素全面纳入线上运行,实现安全信息的实时采集、规范处理和智能分析,提升管理效率和决策科学性。

加强示范引领与第三方支撑,构建安全生产共治生态。中国特色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落地生根与持续优化,离不开标杆企业的引领带动和专业力量的技术支持。一方面,充分发挥大型企业集团的示范引领作用。中央企业、地方国有重点企业和产业链“链主”企业应勇当“排头兵”,率先完成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积极探索管理体系与企业现有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等体系的深度融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同时,鼓励这些企业通过行业交流、供应链管理、战略合作等方式,将成熟的模式、标准和方法向产业链上下游、同行业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推广和扩散,提升整个产业生态的安全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凸显专业服务机构的技术支撑与智库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安全生产领域的专业服务机构,鼓励其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企业提供风险评估、现状诊断、体系认证、培训教育等精细化、高附加值的专业服务。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围绕安全生产的前沿理论、政策法规、关键技术等开展深入研究,为管理实践的创新与优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专业服务机构应当成为连接政府监管与企业实践的桥梁与纽带,通过承担标准制定、评估认证、培训咨询等专业工作,促进先进安全管理理念、方法和最佳实践的传播与应用,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负责、社会参与、专业支撑的安全生产治理新生态。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是一项关乎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战略任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完善中国特色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框架、强化制度执行、推动技术赋能、凝聚社会合力,不断提升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坚实可靠的安全屏障。

〔作者系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应急管理部危险化学品安全研究中心)院长(主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04/12766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