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文化

深刻把握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辩证关系

2025年11月04日 14:31

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纵观人类历史,文化和科技的每一次融合,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有力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改进文化创作生产流程,推动‘硬件’和‘软件’全面升级,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当前,人类社会迈入数智文明新时代,文化和科技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深刻把握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辩证关系,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科技融合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抢占文化创新发展的制高点,开辟文化产业的新模式新赛道。

科技为文化赋能

当今世界,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赋能文化领域,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空间。

科技重塑文化生产范式,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3D打印技术等广泛应用到文学创作、音乐作曲、视觉艺术、非遗保护与活化应用等各领域,科技不再固化于物质形态的工具与手段,而是深层次延展了创作者的意识活动,革新了感知世界、构思作品、实现创意的方式,拓展了艺术表达的边界与可能性,进一步焕发了文化生命力。

科技重建文化传播格局,打破时空边界壁垒。当今,互联网、移动通信、卫星技术等迅猛发展编织了一张覆盖全球的即时信息网络,消融了地域阻隔,使世界各民族文化实现了跨文明自由流动。科技的发展给文化传播形态带来深刻影响,沉浸式、互动式文化体验活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和教育效果,为文化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平台,文化表达与传播的门槛降低,赋予了每个个体成为文化传播者的可能,推动文化传播走向更为多元、开放、充满活力的“人民共建共享”新模式。

科技重构文化治理体系,提升文化服务效能。在大数据加持之下,能够实现文化需求精准感知,推动资源配置从经验判断转向科学决策,再加上人工智能辅助,能够提升文化治理的前瞻性与适应性。云平台具有整合全域文化设施资源的强大能力,使偏远地区也能远程共享高品质数字文化服务,有效弥合城乡文化差异。区块链技术能够很好地保障文艺创作者的权益,智能合约可以规范文化交易,构建起诚信的文化市场环境。概言之,科技让文化治理从粗放走向精细,从单向供给走向互动参与,使文化服务更具普惠性,助力文化成果全民共享。

文化为科技铸魂

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价值观念、伦理规范、人文精神等属性,对于科技的研发、应用与发展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铸魂”和“导航”作用。

文化为科技提供价值引领,确保科技发展站稳人民立场。科技发展聚焦“现实的人”,满足人的现实需要,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文化的人本属性,为科技注入了灵魂,更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科技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科技发展需要文化指引方向,避免偏离正确轨道。

文化为科技划定边界红线,保证科技发展符合伦理规约。文化为科技发展制定道德准则,提醒科技工作者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文化为科技设立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伦理红线,要求科技研发和应用必须在尊重个人正当权利的基础上进行,防止技术被滥用;文化倡导科技成果共享,努力消除数字鸿沟,让科技成果能够更好更多惠及民生;文化强调科技工作者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在创新时充分考虑科技对社会、环境等的潜在影响,并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风险。总之,文化确保科技在正确的道路上健康发展,真正造福人类社会。

文化为科技注入智慧源泉,助力科技发展提高内容品质。从古代哲学到现代艺术,文化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创意,帮助人类在技术创新和设计理念上实现突破。当科技植根于文化土壤之中,冰冷的工具升华为兼具人文温度与精神共鸣的载体,科技产品的文化内涵得到提升,科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文化还关注社会的实际需求,引导科技朝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发展,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能够拓展科技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促进科技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共同推动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进步。

文化和科技共生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变革作用。文化和科技融合,实现了两者在实践基础上双向选择、在历史进程中相互塑造、在矛盾运动中协同演化。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从来都不是随意的,而是在实践基础上需求与价值的双向选择。一方面,科技对文化的选择始终以实践需求为导向,筛选并激活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要素。例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不仅解决了雕版印刷成本高、重复利用率低等实践问题,而且促使书籍从贵族专属逐渐进入到寻常百姓家。因此,实践中产生的技术突破,会主动适配能推动其落地的文化理念,使文化在科技赋能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对科技的选择,集中体现在文化的价值取向决定科技发展的方向与边界。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文化,能够指引科技应用朝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规避“科技异化”风险。比如,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已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在此背景下需遵循文化层面的伦理规范,避免技术沦为资本逐利的工具,这正是文化对科技发展路径的选择与约束。

文化和科技在历史进程中相互塑造。一方面,科技作为革命性的物质力量,从根本上塑造着文化的内核与形态。马克思指出:“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在重构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彰显着科技革命对变革旧文化、催生新文化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文化为科技创新提供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指引。哲学等文化形态中的辩证思维,能够为科技发展指引前进方向,并且为科技应用到实践提供指导,这正是文化对科技能动性塑造的集中体现。

文化和科技在矛盾运动中协同演进。科技作为最活跃、最革命的生产力要素,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二者构成了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共同体。文化和科技相对立,集中体现在科技的革命性积极寻求打破文化的稳定性,进而打破旧的文化,最终推动科技发展实现质的飞跃。例如,工业革命引入大机器生产,逐步瓦解了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这正是科技作为矛盾主要方面在变革文化中起支配作用的体现。文化和科技相统一,表现为文化和科技的相互依存与彼此转化。科技为文化提供物质载体与发展动力,构成二者统一的基础。同时,先进的文化也为科技提供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助力科技破除形而上学的束缚,而且以其真理性价值内核为科技设定伦理边界与发展目的。

总的来说,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既为文化的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也为科技发展注入文化元素。站在新的起点上,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让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科技铸魂,确保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04/12766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