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数智赋能共绘数字乡村美好图景

2025年11月04日 15:11

据《光明日报》11月4日报道,日前,2025年全国数字乡村创新大赛在河北邯郸落幕,评选出的50个获奖项目精准赋能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注入数字动力。

本届大赛以“数智赋能 强农兴村”为主题,吸引了1661件作品参赛,最终50个项目脱颖而出,涵盖乡村数字富民产业、乡村数字治理、乡村数字惠民服务、乡村数字文化、智慧美丽乡村五大核心赛道。

image

 图为2025年全国数字乡村创新大赛颁奖仪式现场。新华社发(郝群英 摄)

自2023年首届大赛举办以来,大赛始终坚持“开门办赛、成果导向、落地为本”的原则,逐步构建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驱动的协同机制。三年来,一批批优秀项目从赛场走向田间,从创意变为现实,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农民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引擎。2025年全国数字乡村创新大赛被正式纳入《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此次大赛不仅是一场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数字技术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标志着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正从理念走向落地、从试点迈向系统化推进。

数字富民,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本届一等奖项目“数智强农 服务惠农”通过整合48颗卫星数据、连接10万台物联网设备,构建“空天地”监测与全链条数字农服体系,服务黑龙江、新疆等地4994万亩耕地,覆盖68万个种植户,实现了农业升级与丰产增收。而广东极飞科技的“用一部手机种好地”项目,则以农业无人机、智能水肥系统等硬核技术,实现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智能化,真正让“会种地”变为“慧种地”。数字技术既能升级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又能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让乡村产业焕发持久活力。

数字治理,筑牢乡村善治新基石。数字技术不仅提升了基层政务效率,更增强了村民参与感与获得感。2023年以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围绕解决乡村治理智能化、数字化难题,联合腾讯公司开发“川善治”微信小程序,实现了村级事务线上协商、村级信息在线查看、群众诉求在线处理,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数字化乡村治理模型。通过搭建数字化治理平台,实现村务公开、矛盾调解、应急响应等事务的线上化、透明化,有效破解了传统乡村治理中信息不对称、响应滞后等难题。

数字惠民,架起便民利民新桥梁。无论是远程医疗、在线教育,还是智慧养老、便民服务,数字技术正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河南兰考的智慧康养平台为老人配备SOS报警器、健康手表等设备,实现全天候健康守护;贵州册亨建成7个数字图书馆,9.12万群众实现电子阅览、自助借还等智慧服务。这些项目以“好用、易用”为原则,破解了乡村“数字鸿沟”,让医保缴费、农事咨询、健康监测等服务触手可及,让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数字时代不断提升。

数字文化,焕发乡村文明新活力。借助短视频、直播、数字博物馆等新载体,乡村非遗、民俗、节庆等文化资源被激活,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吸引了更多城市人群关注乡村、走进乡村。邯郸大名的数字府衙体验馆通过CAVE沉浸技术,让游客穿越千年感受古城辉煌;峰峰矿区的响堂山石窟数字博物馆,让千年石刻文化触手可及。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数字技术打破了乡村文化传播壁垒,让传统民俗、非遗技艺、农耕文化得到活态传承,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赋予其时代活力,凝聚起乡村发展的精神力量。  

智慧乡村,绘就宜居宜业新图景。通过智能环境监测、绿色能源管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正朝着宜居、宜业、宜游的方向迈进。河北大名“直播电商服务平台”项目,不仅打通了农产品上行通道,更通过培训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升哲科技的“美丽乡村解决方案”通过“数字乡村一张图”,实现生态资源、基础设施的实时可视化管理,涵盖森林防火、环境监测等二十余项服务。数字技术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更推动了绿色低碳发展,使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同频共振。

数字乡村建设不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系统性变革。随着更多获奖项目落地生根,数字技术将持续赋能乡村产业、治理、服务、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让乡村振兴既有科技含量,更有民生温度。

作者:章平周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04/12766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