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一纸票根串起京城文商旅融合新图景
2025年11月06日 09:12秋意正浓,湖广会馆内京韵铿锵,正乙祠戏楼里昆曲悠扬。据《北京日报》11月4日报道,9月以来,随着2025西城区“会馆有戏”系列活动与东城区推出的2025“故宫以东”古建艺术季的举办,北京多个古建会馆被艺术点亮。市民免费在古建中欣赏专业院团的精彩演出,也为文商旅融合的画卷添上别具古韵的一笔。
从娇俏的小花旦、英气的扈十娘接连登场,到飞檐斗拱下京韵铿锵,雕梁画栋间水袖翩跹,再到戏曲体验工坊让市民在清幽的茶香中,听艺术家细品戏文中的人文精神,这场文化盛宴不仅唤醒沉睡的古建筑,更通过创新模式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为文商旅深度融合探索出新路径。
创新活化:从“文物保护”到“融入生活”的转变。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保存其物质形态,更在于让其融入当代生活。北京创新采用“一馆一策”模式,让湖广会馆、正乙祠戏楼等7处文化地标与12家专业院团精准对接,推出120场精品演出。
数据显示,活动自启动以来已吸引线下观众3000余人,线上近十万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折射出市民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更彰显古建筑焕发新生的多重价值。这种创新实践体现着保护理念的深刻变革——文化遗产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展品,而是可以亲近、可以感知的生活空间。当观众在百年戏楼里聆听经典唱段,历史与文化便在此时此刻鲜活起来。
票根魔力:小设计推动大融合。“会馆有戏”活动最巧妙的创新,在于将普通票根升级为消费纽带。这张小小的纸片,连起了戴月轩、一得阁、点绛唇咖啡等老字号和新业态。
据统计,“会馆有戏”开展以来已回收票根1000余张,这意味着上千人次的市民在观看演出后,沿着票根指引继续探索周边商业设施。这张票根成为连接文化与消费的桥梁,让文化活动的影响力从剧场延伸到整个街区。这种设计背后是文旅融合的创新思维——文化活动不应是孤立的体验,而应成为串联消费场景的引线。通过票根折扣、打卡集章等方式,既延长了消费者的停留时间,也提升了区域商业活力,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体验升级:从“单向观赏”到“多维参与”。现代文旅消费正在经历从旁观到参与的深刻变革。“会馆有戏”系列活动准确把握这一趋势,将单一的演出观赏拓展为多元的文化体验。在报国寺文化园,木偶体验工坊让市民亲手操控国家级非遗“杖头木偶”;在湖广会馆,戏曲身法体验吸引年轻人感受传统艺术魅力;面向孩子们的原创儿童剧,则将北京城建造传说、古典诗词巧妙融入剧情。
这种转变体现为了对文化消费本质的深刻理解——人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收,而是渴望通过参与获得更深刻的文化认知和情感共鸣。当艺术从被观赏的对象变成可感知的生活方式,文化的种子便真正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融合之道:构建文商旅共生新生态。东城区与西城区的创新实践,共同勾勒出文商旅融合的新范式。东城区以“故宫以东”品牌为抓手,构建政企合作新格局;西城区通过“会馆有戏”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
这种融合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以文化为核心、以体验为纽带、以全域联动为特色,构建起相互赋能、共生共荣的生态圈。文化为商业注入灵魂,商业为文化提供载体,旅游则为二者搭建通道。更深层次看,这种融合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升华。这让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相互促进,让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让城市在保持历史底蕴的同时焕发时代活力。
从戏腔唤醒古建,到票根串联消费,北京的实践给出了宝贵启示:文化遗产保护不必困于“盆景式”局限,融入生活才能永续生长;文商旅融合无需追求“大场面”,贴近民生方能行稳致远。当老会馆成为百姓的“文化客厅”,当小票根藏着满满的幸福感,文化惠民就不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温度。这正是现代城市发展最动人的模样。
作者:刘纯银
责编:王灿熙(实习生)
校对:吴成玲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王灿熙(实习)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06/1276809.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