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时政
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
2025年11月06日 17:01城市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为构建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对“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作出了系统部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深刻把握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锚定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强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让城市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家园。
城市生活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的栖息之所,也是承载经济活动、社会关系与文化记忆的综合场域。城市生活空间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体验,是体现现代化城市建设成效的重要维度。不断提升城市生活空间品质,有助于促进消费、稳定投资、鼓励创新,激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样的历史性变化赋予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具体来看,在价值导向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需要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又需要推动民生福祉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更高层次跃升。在建设内容上,既重视“投资于物”,改善住房、道路、管网、水电燃气等城市生活“硬条件”;又注重“投资于人”,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上持续发力。在功能结构上,突出以人为本,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改进城市空间功能,释放人口、产业、交通、生态等要素的多维协同效应,推动“人、产、城”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
聚焦“住有优居”,筑牢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根基。“住有优居”是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的核心表征。面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唯有在持续改善住房条件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整体居住环境,系统推进“好房子”与完整社区建设,才能筑牢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根基。促进增量优化。推动房地产开发建设模式创新,在住房设计环节,兼顾建筑美学与实用功能;在建造环节,推广绿色低碳建材与装配式工艺,提升建筑耐久性与居住舒适度;在运维环节,健全房屋全生命周期养护机制,并与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有效衔接,把新房子建成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促进存量提质。有序推动城中村、危旧房改造与城镇老旧小区升级,促进土地再开发与产业、文化等功能有机融合,实现城市生活空间价值迭代升级,让更多老社区焕发新活力。加快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统筹“好房子”与“好小区”。比如,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缤纷社区通过全域适老化改造、儿童友好设施建设等措施,构建起“15分钟生活圈”,实现服务便捷高效、人群覆盖全面,使昔日老旧安置小区展现出现代化社区新风貌。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承载能力。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行的“生命线”,也是高品质生活空间的坚实支撑。当前,我国城市空间格局与基础设施骨架已基本形成。在城镇化速度趋稳、人口结构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与效能提升。要推动传统基础设施“补短板”。聚焦燃气、供水、污水、供热等地下管网,实施更新改造工程,因地制宜建设综合管廊,破解“拉链马路”、城市内涝等问题。织密快速干线交通、生活性集散交通、绿色慢行交通网络,实现公交、地铁、慢行系统便捷换乘,增强城市居民出行便利性。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加快5G、千兆光网、算力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构建物联、数联、智联的数字底座,实现“数字技术”与“生活场景”双轮驱动。例如,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地下环道城市更新项目,在联通地面与地下交通设施体系的基础上,布局“5G+北斗”精准导航系统,实现地下空间精准导航,极大缓解了居民交通出行压力,显著提升了核心城区通行效率,展现了数智技术赋能城市品质生活的实效。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彰显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的民生温度。公共服务是城市的核心功能,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不仅要扎实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更要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加大更高质量、更加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力度,使优质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覆盖更广群体、满足多元需求。比如,四川省推动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下沉和远程共享,将省内优质学校与民族地区、偏远薄弱地区学校连接,发挥城市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打破地域限制,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更多学校。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还需充分考量不同群体需求差异。针对老年群体,推进家庭适老化改造,增加智慧养老服务供给;面向婴幼儿家庭,着力健全社区托育服务设施;根据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需求,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通过优质公共服务的“精准滴灌”,切实把民生愿景转化为可感可及的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实景。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06/1276856.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