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党刊推荐 《求是》

人文经济学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综述

2025年11月06日 16:14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文经济学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2025年9月21日,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与求是杂志社经济编辑部在山东省泰安市共同举办人文经济学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现将研讨情况综述如下。

一、人文经济学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人文经济学这一重大课题,开辟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有学者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福建工作时期强调文化建设对于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浙江、上海工作时期系统阐述人、文化、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鲜明地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等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经济学内涵,深刻揭示了高质量发展中文化与经济融合互动的内在逻辑,深入阐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观,为我们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

有学者提出,进入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文化是重要因素。人文经济学将人的发展和精神文化需求置于突出位置,强调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推动经济活动中融入人文精神、嵌入文化基因,为现代化道路厚植人文底色,高度契合我国经济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拓展了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的理论空间。

还有学者认为,人文经济学对发展失衡、生态危机、道德失范、意义迷失等西方现代化固有难题作出了有力回应。西方现代化理论将经济增长当作现代化的核心甚至唯一目标,却回避“经济发展为了谁”的根本问题,导致人的异化、社会撕裂;西方现代化从资本主导的逻辑出发,陷入“重物质积累、轻精神建构”的失衡困境,在追求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将传统视为“落后包袱”,造成文化根脉断裂、精神价值缺失。人文经济学将“人”置于发展的中心位置,搭建起物质与精神协调、科技与人文融合、传统与现代衔接、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发展范式,形成了具有强大解释力和指导力的本土化经济学理论,为人类社会现代化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指引和航向校准。

二、怎么认识和理解人文经济学的本质内涵?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与会学者认为,把握住人文经济学所蕴含的“人的逻辑”,就把握住了人文经济学的本质内涵。

关于人的主体地位,有学者提出,人文经济学批判的就是“人文缺失”、“见物不见人”的狭隘发展观,近代以来这种发展观盛行,根本在于忽视了“人的主体性是经济学的本原问题”。有学者认为,人文经济学不仅是对“经济人”假设的修正,而且是对整个经济学思维方式的重塑,这种重塑要求牢固树立“人的尺度”这一根本性标尺,将人从被动的经济客体转变为主动的经济主体。

关于人的价值内涵,有学者分别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出发,系统挖掘梳理“现实的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将其视为人文经济学的价值追求。有学者提出,“义利合一”思想对克服现代经济学中的价值中立倾向具有重要启示。有学者提出,不能忽视“晋江经验”、“地瓜经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以及苏杭等地当代人文经济实践中孕育形成的先进文化因素。

关于人的实践指向,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人文经济学的实践指向必须落实到共同富裕的具体路径上。有学者提出,人是具体的,应与生产发展、社会关系相结合,并从安全宜居的生活环境、公平可及的公共服务、多元包容的社区文化、便捷高效的城市治理、可持续的生态关系五个维度构建人文价值体系。有学者提出,当前数字技术赋予人新的角色,一方面要借助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手段,打破人文与经济的“时空”壁垒;另一方面要关注数字空间的公共性建设,防止数字资源被资本垄断,保障人的发展权益。

三、如何实现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

文化如何赋能经济发展?经济繁荣又如何反哺文化创新?二者的互动遵循怎样的内在规律?什么条件下文化优势与经济优势能够结合形成现实生产力?与会学者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有学者认为,人文经济学不是“人文+经济”的关系,而是人文与经济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关系。有学者从“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进行阐释,前者是指文化通过精神引领、价值塑造和经验传承为经济注入内生动力,后者是指经济发展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新提供物质载体和实践场域。有学者提出,《哪吒之魔童闹海》、《黑神话:悟空》等现象级文化产品背后的深意值得研究,类似文化现象既是文化对现代经济产业的加成、赋能,又是科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活化,不仅创造了相当可观的经济价值,而且在海内外掀起了由中国经典神话引发的关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讨论热潮。

关于文化赋能经济的机制与路径,有学者提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或“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单一逻辑和简单化思维不可取,主张构建市场逻辑与人文逻辑内在耦合的双向赋能机制。有学者提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这是因为经济活动实际上是“被塑造”的过程,特定的历史文化脉络和伦理价值体系本身就是先置条件,主张将文化因素内嵌于经济决策过程。有学者提出,“文化发达”、“文化软实力”如何考量是个难题,主张跳出文化看文化,构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活力人口”三者互动的分析框架,综合多种因素制定量化指标。还有学者围绕转化路径,提出打造“文化资本—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消费”的循环链条,形成“价值引领—产业融合—制度创新”的协同模式,构建“以文化人—以文促经—以经育文”的闭环系统,等等。

四、如何推动构建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关于基础理论构建,一些学者认为,人文经济学既要与文史哲社法等人文社会学科相结合,还要聚焦于经济过程本身,因此既不能越过经济学,也不能将其窄化为文化产业经济学。有学者提出,针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内在困境与“现代化=西方化”的话语霸权,可以将人文经济学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经济学表达,探索构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学者提出,要从“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的视角理解人的概念,从“以人载文、以文化人、人与文化共生”的视角理解人文的概念,揭示文化对经济有何种引领、浸润、赋能作用及其内在机制,进而构建起人文经济学的标识性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原理。

关于方法论创新,有学者认为,人文经济学是对经济学本身的范式革命,需要超越定量分析为主的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注重文本文献研究,注重案例样本研究,注重跨学科研究。有学者倾向于“自上而下”的理论演绎,先构建概念框架再结合实践。有学者质疑通用理论框架的可行性,主张问题导向与场景导向相结合,比如以城市、乡村为典型场域构建知识单元,再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提炼。还有学者提出,应加强比较研究,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共识的人文经济学话语体系。

五、如何进一步推动人文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

目前,我国人文经济学研究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体系化学理化构建才刚刚起步。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如何更深入地推进人文经济学发展,是与会学者共同关注和讨论的一个焦点。围绕人文经济学的未来发展,与会学者既明确了理论突破点,也提出了适合中国发展实际的落地方案,并在实践原则和路径上达成了共识。

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人文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人文经济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为人文经济学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基本原理是我们理解和把握经济与文化关系的基本遵循。

二是要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践发展人文经济学。我们要构建的人文经济学是扎根中国大地、指导中国实践的原创性理论。推动人文经济学研究,必须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立足国家战略需要,解决经济发展实际问题,并及时总结各地实践经验,上升为规律性认识,创造更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

三是要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灿若星河,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都为人文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大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融入人文经济学。

四是合理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人文经济学应当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守正创新、博采众长,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更丰富的养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06/12768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