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非遗+”,让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2025年11月10日 11:14据《人民日报海外版》11月7日报道,近日,中国旅游协会发布了“2025非遗旅游融合年度创新案例”,入选的20个案例涵盖景区度假区、文博场馆、古城古镇、民宿、文创、演艺、节庆等多业态,展现了非遗旅游的创新活力。

10月24日,表演者在新市古镇万象桥表演民间舞《丝丝簸影》。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在江南乡村观看非遗时尚秀,在秦岭深处入住非遗民宿……作为文旅融合的创新业态,非遗旅游近年来如春江潮涌,以文化赋能旅游、旅游激活非遗的双向之力,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非遗+”,古老技艺焕发新生。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活态传承”。旅游是展示非遗活态特征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挖掘、释放非遗活态价值的重要场景。“非遗+旅游”“非遗+体验”等模式,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文化产品,使其走进大众视野焕发新生。在安徽泾县宣纸小镇,游客不仅能观摩108道宣纸制作工序,还能亲手捞纸、晒纸,甚至借助数字技术创作宣纸艺术品。这种从“看”到“做”的转变,极大增强了非遗的互动性与吸引力;在河北吴桥,通过“杂技+文旅”,打造日间体验、夜间演艺的全链条场景,使千年杂技从街头技艺升华为文化IP。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假期吴桥游客量同比增长94.3%,印证了“活态非遗”强大的市场号召力。非遗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成为流动的文化血脉,在新时代语境中重获生机。
“非遗+”,文旅融合跨界发展。非遗旅游因其跨界共生而开创无限可能。广东佛山南海区将龙舟文化与体育赛事、节庆旅游深度融合,推出“南海龙超”品牌,实现“月月有赛事、镇镇有特色”,让传统龙舟从乡土仪式跃升为城市文化名片。浙江东阳三单乡则将蓝印花布技艺搬上梯田舞台,村民化身演员,演绎《三捣练图》,古今交融间赋予非遗时尚表达。“林栖三十六院”非遗综合体,以蓝印花布为核心,串联起民宿、茶馆、有机农场等多元业态,2024年营收近4500万元。非遗蕴含的文化记忆与生活美学,为旅游产品设计和目的地品牌塑造提供了丰富素材。当非遗与旅游、体育、演艺、数字技术等元素碰撞,便催生出无限可能,形成“1+1>2”的聚合效应。
“非遗+”,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非遗+”成为撬动共同富裕的“金钥匙”。陕西留坝县将竹编、剪纸等非遗技艺植入民宿空间,打造“可触摸、可带走”的沉浸式体验,不仅提升了民宿附加值,更带动400余名妇女月均增收2500元。湖北宣恩县则通过“西兰卡普”织锦文创、非遗美食“烤活鱼”等项目,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带动上万人就业。实践表明,非遗不仅是文化资源,更是经济资产。它激活了乡村内生动力,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让传统村落焕发新貌。非遗传承人从“守艺人”转变为“创业者”,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文化自信与经济收益同步提升,真正实现了“富口袋”与“富脑袋”的统一。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非遗有望通过虚拟现实、数字藏品、游戏皮肤等形式触达年轻群体,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承生态。让“非遗+”的业态更加多元,前景更为广阔。
“非遗+”让文化传承有了载体,让经济发展有了底蕴,让乡村振兴有了灵魂。期待更多“非遗+”的创新实践,让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书写文化繁荣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新篇章。
作者:李军
责编:王灿熙(实习生)
校对:吴成玲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王灿熙(实习)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10/1276951.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