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文化
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25年11月07日 14:34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这一战略擘画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就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坚持“两个结合”
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
中国是一个文明文化古国大国,历史上创造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圈,并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积极影响。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我们党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第一个结合”的艰苦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文化获得新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创造性地把传统“小康”理念转化为“三步走”战略。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取得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中国特色”,重要根源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中华文明适应时代实现自我更新与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两个结合”不仅成功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也成功推动形成了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了文化自我,巩固和支撑了文化自信,是这一文化生命体的“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表现出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是我们党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实践表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力”,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不断深化“两个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魂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
坚定文化自信、文明自信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超越国别与时代的“文明”内涵,内在地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文明”标志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表达的是物质财富、社会运行体制机制和精神认识成果的总和,体现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气质和善待他人的价值追求。“文化”是文明智慧的结晶,展现文明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内涵,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根本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认同,文明自信是对中华文明及其现代形态的高度认同。文化强是一个国家成为强国的鲜明标志和重要内涵。文化强意味着能够创造传播承载积极价值观的文化作品和产品,能够为人类提供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能够创造适己也适合人类文明发展的社会环境,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产生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文明”基因。从中华文明演进史来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合乎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历史性选择。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其他探索人类历史发展逻辑的理论体系,无不带有民族国家的局限性,把本国经验虚化为普世理论,把“民族国家”打扮为“全人类”,甚至把侵略和殖民美化为“文明”传播。马克思主义具有全人类关怀,从人民立场出发,强调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价值合理性的辩证统一,是真正合乎世界历史本质的理论,与中华文明修齐治平、协和万邦、天下为公的天下观内在契合。弱肉强食、丛林法则是西方文明至今犹存的“野蛮”基因,与中华文明的“文明性”格格不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扎根,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历史的文明性本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文明性”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成为“特色”之源。“民惟邦本”的传统民本思想发展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发展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这些发展清晰地呈现了中华文明内生性演进的历史逻辑。“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展现了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精神纽带功能,是我们在国际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径,呈现出合乎人类价值预期的鲜明“文明性”特点,奠定了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理论逻辑。
当今世界,全球治理出现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2021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四大全球倡议作为国际治理的中国产品,包含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加强人文交流,美美与共,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这些闪烁着人类文明智慧光辉的理念,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风采,蕴含着强大的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巩固和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
创新和提高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从人类文明史来看,信息的制造、传播都具有单向性、有限性、稳定性、非对称性等特征。当前,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制造与传播方式发生根本变化。传播端与接受端形成对等关系,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甚至散向、交互多向,传播时间从定时到随时,造成信息制造、传播的不可控性、不确定性。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社交媒体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渠道,为新时代运用新媒体提出了新课题,必须认真应对。
首先,高度关注大数据算法技术带有价值导向的信息输出,突破国际上对我们的价值观围堵。在大数据时代,算法已被用来为价值观服务。一切信息都是制造的信息,一切被制造的信息都是包含价值观的信息;没有未经制造的客观存在的信息,也没有完全不包含价值观负载的纯粹客观信息。巧妙植入价值观的信息的广泛流通是一个严峻挑战。文化软实力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事关民族精神凝聚力。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竞争归根结底是价值观的竞争。我们要根据时代特点、受众偏好,引导信息制造方式的创新,主动在信息中植入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前置,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
其次,提高信息制造能力,提高话题概念制造能力、设置能力、话语引导能力。把前置价值观变成生动的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示我们的价值观;提高信息制作水平,用新颖的制作手法展示中华文明的魅力,主动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当代中国的实践具有人类文明史意义,需要提升故事叙事创意。从学术角度看,应着力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形成基于中国实践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为人类进步提供理论引导。
最后,进行信息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的创新,打赢各类算法认知战。算法具有根据个人爱好强化投喂的特点,由此形成信息茧房,这是认知战的一部分。我们要掌握信息制造端的主动权,建设自主传播渠道体系,打破西方通讯社、社交媒体对于渠道的垄断,为突破信息茧房打开更多通道。把渠道用灵活,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点对点的信息传播。进一步把文化理念转化为文化信息,让文化信息制造与互联网技术、数字创意技术深度融合,形成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让我们的道理能够讲得出、能够信得过,解决“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问题。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从人类发展的大历史观、人类文明进步的宏观维度看,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我们要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07/1276956.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