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时政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教育

2025年11月07日 17:0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高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办学治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之需。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积极引导各族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努力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构建课程育人体系,夯实思想认同根基。思想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通识教育”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链条。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开设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统编教材,依托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课程或相关专题教育,加快教育教学案例库、素材库建设,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纳入教学计划,优化传统文化、民族发展史等课程内容,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彻底的思想理论和强大的真理力量,让青年学生觉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和民族关系发展问题,借助课程思政立体多元的教学特点,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实践汇报等教学方法讲好民族故事、传播民族声音。统筹通识课程建设。在党团校培训、“青马工程”、主题教育等专题教育中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课程协同体系,整合社会资源,邀请民族文化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等进校园开展讲座、交流等活动,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式,形成教育合力。

拓展文化育人功能,厚植情感认同底色。情感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黏合剂”。以文化浸润为抓手,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生活全场景,激发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文化归属。发挥社团育人主阵地作用。将民族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等富有民族特色风情的文化活动融入社团活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融入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使社团活动成为推动校园文化的“催化剂”。打造“沉浸式”育人场景。借助教室、图书馆、学生公寓、学生活动中心等场所,充分展现民族团结进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展示书法、演讲、歌唱、绘画、微电影等竞赛作品。在增进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各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更多的文艺精品、文博展品和文创产品。推进“智慧党建+智慧团建+民族团结进步”网格化管理社区建设,融入沉浸式、全景式育人场景,借助VR技术充分体现民族展演、民族团结,彰显“文艺之美、技艺之美、民族之美”。搭建活动交流平台。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大联欢、民族音乐节等活动,成为展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重要窗口,培养各族青年学生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意识。用好互联网“最大增量”。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建立集教学、展示、互动、仿真、体验为一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平台,建设网络慕课、优课、“金课”,开发网络教育场地和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打造沉浸式民族体验,让品尝民族美食、感受民族技艺、体验民族礼仪成为民俗风情体验的“视觉盛宴空间”。

创新实践育人路径,深化行动认同自觉。行动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源”。推动课堂知识转向实践能力,引导青年学生在服务国家、奉献社会中深化认同。探索情境化实践模式。将“学校课堂+社会课堂+实践课堂”结合起来,联合博物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开展系列民族团结进步社会调查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在体察国情中感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意义。挖掘第二课堂资源。在思想教育活动、文体表演活动、创新创业竞赛、学科技能竞赛、科研创新训练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丰富的资源进一步拓展教育的空间载体和实践维度,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校薪火传承。拓宽社会服务路径。促进校内外资源互补、过程耦合、协同发力,依托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开展乡村振兴、生态治理等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将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走访调研、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青年学生在走访、采访、寻访中做到知行合一,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自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高校要通过“课程铸魂、文化润心、实践砺行”育人平台,增强各族青年学生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行动认同,引导各族青年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民族复兴大局,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全面实现“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系莆田学院党委副书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07/12769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