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坝河通航串起商圈 激活北京水岸经济新动能

2025年11月10日 09:03

据《北京青年报》11月6日报道,备受瞩目的坝河15公里游船航线开始进入试航阶段。作为北京首条贯通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的旅游航线,坝河颐堤港湾至温榆河段15公里航线上,驼房营、北岗子、东坝、金盏4处双向船闸已完成建设,航线开始进入试航阶段。未来通航后,游船将从颐堤港湾码头起航,沿途穿越将台、酒仙桥、东坝、金盏等区域,最终抵达北京城市副中心。

水是城市的灵魂。随着15公里游船航线在坝河之上试航启程,这条承载800年漕运记忆的河流,正以全新姿态串联起北京城市发展的新脉络。坝河通航绝非简单的河道治理工程,而是以水为媒的城市空间重构,更是激活商圈联动、催生水岸经济的创新实践,为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通航破界:打通城市发展的“水上动脉”。城市发展的高阶形态,往往藏在“互联互通”的智慧里。坝河航线的试航,首次实现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的水上贯通,4处双向船闸的建成让15公里水路畅行无阻,打破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壁垒。更值得关注的是,21公里滨水慢行系统已贯通成型,“步道+骑行道”的复合型网络与13座跨河桥的桥下联通,让水岸空间告别断点、实现无缝衔接。

这种“水路+陆路”的双重贯通,本质是城市资源的重组与优化。“十五五”期间,43.4公里慢行系统的全面铺开,将上游北护城河与下游清河—温榆河、北运河连为一体,形成贯通全城的生态经济廊道。它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更拉近了商圈与客流、文化与消费的心理距离,为资源流动搭建起高效通道。

商圈联动:从“单点发力”到“集群共振”。一条河流的价值,在于它能串联起散落的珍珠。坝河航线沿线,北京太古坊、798・751艺术区、郎园Station 等商圈与文创园区星罗棋布,通航让这些原本相对独立的消费场景形成“滨水经济共同体”。游客乘船顺流而下,既能在798感受艺术氛围,又能在郎园Station体验潮流消费,还能在颐堤港湾码头欣赏秋景,消费场景的无缝切换让体验感倍增。

这种联动效应破解了单一商圈的发展瓶颈。数据显示,沿线已开放的1.5公里林草水岸、2.3公里山碧桃水岸等滨水空间,已成为自带流量的打卡地。通航后,商圈将共享客流资源,通过业态互补形成规模效应,避免“从零开始”的培育周期,让消费活力在水岸之间持续涌动。这种“串珠成链”的发展模式,正是城市商业升级的核心逻辑。

生态赋能:水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码。水岸经济的长久活力,离不开生态底色的支撑。坝河通航工程始终以生态修复为基础,1.15 万株、39种乡土观赏树种构建的生态绿廊,让航线四季有景、三季有花;金盏淀蓄滞洪区的建设,既实现了汛情精准监测,又打造了观光眺望的特色场景,更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家园。生态与经济的共生共赢,在这里得到生动诠释。

从800年前的漕运繁华到如今的文旅兴盛,坝河的变迁印证了一个道理:城市发展既要活用历史资源,更要坚守生态底线。滨水空间的综合驿站、游船码头、运动场地等配套设施,让生态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也让水岸经济有了更深厚的群众基础。这种“生态+商业+民生”的融合模式,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坝河通航的实践启示我们,城市发展不必局限于“摊大饼”式的扩张,盘活存量资源、做好“串联文章”同样能释放巨大潜力。以水为脉串联商圈,以生态为基涵养经济,既能让城市焕发新活力,更能让市民共享发展成果。未来,随着航线正式开放与慢行系统的全面贯通,坝河必将成为世界级滨水经济区的典范,为更多城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

作者:王小梅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10/12770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