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经济

以扩大自主开放为重点促进国内国际市场开放联通

2025年11月10日 13:29

习近平总书记对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五统一、一开放”基本要求,强调要持续扩大开放,实行对内对外开放联通,不搞封闭运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摆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重大举措的首位。我们要以积极扩大自主开放为重点,扎实推进内外联通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

强大国内市场与扩大自主开放相辅相成

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以畅通国内大循环为基础,更好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随着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以主动、可控、安全为主要特征的自主开放成为开放的重点。外部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是需要更好统筹强大国内市场与深化对外开放。

扩大自主开放有利于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提高市场发展水平,有助于扩大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扩大自主开放是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需要,同时兼顾与世界良性互动的需求,有节奏、有范围、有层次地主动进行开放。一方面,根据发展需要扩大自主开放,有助于更高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有助于打破市场壁垒,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发展新兴和未来产业创造条件,促进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升。另一方面,扩大自主开放有助于引进国际优质产品和服务,更好适应国内市场需求升级、促进需求潜能释放和供需循环畅通,推动形成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十四五”时期,我国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制造业领域全面取消外资准入限制,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加快形成,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效明显,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我国已经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吸引和利用外资规模保持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有序推进,对外投资总量规模稳居世界前三。

强大国内市场有利于吸引和汇聚全球先进要素资源,持续增强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影响力,塑造我国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国际经贸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加剧的挑战,强大国内市场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实支撑,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国内市场由大到强的发展,通过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和实现供需高水平均衡,将形成对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增强我国商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主导权,以国内大循环更好牵引国际循环。“十四五”时期我国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2021年至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86.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平均贡献率达59.9%,比“十三五”时期提高11.1个百分点,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加凸显。

“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了强大国内市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国内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市场联通方面还有差距。比如,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妨碍商品要素资源顺畅流动和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等问题仍然存在,内外贸在资源、政策、规则、标准等方面还未达到完全衔接一致,一体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等,制约了强大国内市场优势的充分发挥。要按照“一开放”的基本要求,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市场开放联通。

扩大自主开放需要把握的重要要求

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作为新阶段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点内容,扩大自主开放兼顾中国之需与世界之盼,需要把握好以下要求。

统筹处理好开放与改革的关系。自主开放更多涉及的是“边境后”开放,要求对相关体制机制进行深层次改革。一方面,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过程中,改革事项复杂、牵涉范围较广且推进难度较大,需要将自主开放的优先序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优先序进行衔接匹配。比如在推进竞争政策、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方面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衔接时,就需要统筹考虑国有企业改革、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等的有效匹配。另一方面,由于自主开放更多是主动的、不寻求对等和“自我加压”的开放,特别在单边开放领域和区域,如果涉及的改革难度大、预期收益不显著,相关主体推动改革的内生动力不足,将会制约开放步伐。这就要求系统考量改革投入和开放效益,科学设计最优实施路径。

统筹好不同开放领域之间的关系。制造业领域已实现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在此基础上需要重点解决的是“准入不准营”等问题。相比而言,服务业领域仍然存在外资股比限制、业务范围约束、执业资格认定限制等,一些行业准入后的监管标准不透明、执行不一致等,是扩大市场准入和自主开放的重点领域。在推进开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服务业相关行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联性、与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的适应性、国内服务市场发展水平等考虑时序安排,有序扩大服务业开放。同时,顺应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调整优化相关开放措施,为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营造开放创新的环境。

统筹处理好开放与安全的关系。高水平安全是自主开放的基本前提。在扩大自主开放的同时,必须同步提升维护安全的能力,对可能危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和环节,加强必要监管和风险防控,切实维护国家核心利益。需要注意的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迭代速度远超现有法律法规的更新速度,安全的定义在不断演变,安全的边界越来越难以清晰界定。加之金融、技术、数据等领域的开放问题被政治化和武器化,使得基于纯粹技术和经济标准来划定安全边界变得更加困难。这就要求与时俱进调整完善安全的标准,厘清开放和安全的边界,在更高开放水平上动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十五五”时期扩大自主开放的重点任务

“十五五”时期,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要积极扩大自主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扩大单边开放领域和区域,建设内外联通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着力推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改革。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持续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大力度开展制度型开放试验。逐步建立政府采购中本国产品标准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全面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建立健全符合国际劳工条约要求的法律体系和配套制度。深化“沙盒监管”试点,探索建立包容审慎、弹性适应的新型监管机制。

着力推进服务业重点领域开放。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和动态调整机制,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扩大电信、医疗领域的开放试点,放宽增值电信业务外资股比限制,有序扩大设立外商独资医院试点范围。稳妥有序扩大教育、文化领域自主开放,布局一批高水平教育开放合作试验区,扩大跨境学历学位互认范围和层次。持续优化金融领域准入标准和流程,推动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形成涵盖股票、债券、衍生品及外汇市场的多渠道、多层次开放体系。进一步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将过境免签政策与文旅、医疗、会展等服务领域开放深度对接。

着力促进要素跨境高效配置。完善跨境数据流动、数据知识产权保护、个人隐私保护、源代码保护、网络数据安全等全覆盖的数字治理框架。推进数字贸易规则对接和标准互认。加快打造跨境技术贸易一站式服务平台,创新技术交易、技术授权、技术入股等模式,引进海外技术对接中国市场。进一步扩大跨境投融资便利化试点覆盖范围,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推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面向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先进制造等关键领域,建立灵活的签证与工作许可体系。

着力促进开放与安全高水平协同。建立健全动态平衡、精细分类的安全标准和监管体系,推进“分级分类”动态清单管理,实施“负面清单+安全审查”协同机制。建立健全涉外国家安全机制,完善国家安全审查和出口管制机制,构建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强化海外利益和投资风险预警、防控、保护体制机制。强化跨部门协同治理,完善风险评估、报告、信息共享、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机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增强穿透式监管能力。

(作者系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10/12770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