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理论
进一步科学回答“四个之问”
2025年11月10日 14:47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的内在要求。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下简称“四个之问”)提出的新考题比过去更复杂、更难,迫切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出科学回答。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正是在这样的关键节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坚持问题导向,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的基础上,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进一步科学回答了“四个之问”,彰显了党治国理政理念的丰富发展与系统深化。
进一步科学回答中国之问: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和战略任务,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中国之问作为贯穿中华民族发展道路的根本性课题,指向的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实质是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十四五”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与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如何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中国之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对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推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的重要论断,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提供了纲领性文件。全会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和战略任务,进一步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之问,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历史伟业的担当和惕厉自省的笃行。
进一步科学回答世界之问: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世界之问强调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并积极回应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它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人类发展进步共命运,实质上是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十四五”以来,国际形势的复杂性与严峻性显著上升,呈现系统性失序特征,如: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逆全球化”从局部摩擦蔓延至系统性裂变,深刻重塑着全球经济政治的运行逻辑;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多重挑战,“信任赤字”不断增加,发展共识更趋碎片化,国际秩序进入深度调整与重构的关键时期。这些挑战相互交织、彼此强化,构成了一个远超既往认知的复杂博弈系统。“世界之问”的焦点从广义发展困境,转变为在高度不确定时代如何找到人类文明存续与前进方向的根本性拷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不仅着眼于国内,还关注全球发展,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美好愿景走向生动实践。全会为进一步科学回答“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这个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贡献了中国理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世界情怀、全球视野和国际担当。
进一步科学回答人民之问:聚焦民生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之问强调人民性,主要指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新需要新要求,对党的理论创新、治国理政提出的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它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回应人民关切、满足人民需要,实质上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十四五”以来,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化发展和共同富裕战略的扎实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出更加具体、多元、高质量的特征,一系列新的人民之问迫切需要解答,如: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后,如何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后疫情”时代,如何促进人民高质量充分就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深刻洞悉社会发展形势之变,不仅擘画社会发展“大棋局”,还找准民生“小切口”,针对民生领域的新情况、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以一系列“组合拳”、新举措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细落实。全会明确要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必须遵循的原则,并作出了一系列部署,进一步科学回答了“满足什么样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怎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人民之问,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
进一步科学回答时代之问: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度推进中国发展由“规模红利”向“创新红利”跃升。时代之问注重开放性发展性,主要指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如何看待和把握时代主题与历史大势,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引领时代发展。它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实质是要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十四五”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重塑全球竞争格局,人工智能呈现“爆发式”发展态势,如何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我国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传统“规模红利”的边际效应显著递减,中国的发展动力如何实现脱胎换骨的切换?这些都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之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起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进一步推动中国发展从“规模红利”向“创新红利”的跃升。“创新”成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关键词汇。相较以往的“补短板式”创新,这次全会更强调“抢占制高点”,对创新发展的要求已由“追赶”转向“领先”。全会通过一系列新举措,对“适应什么样的时代发展、如何适应这个时代发展”的时代之问作出了进一步科学回答,展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时代自信。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四个之问”,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破解。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不仅要深刻领悟其回答“四个之问”的真理力量,更要将全会的部署要求转化为奋进动能,增强历史主动和实践自觉,努力回应实践呼唤和人民关切,继续回答好“四个之问”,不断开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
(作者分别为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10/1277040.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