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北京连续五年领跑!中国式现代化谱新篇

2025年11月10日 14:06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国式现代化指数报告2025》,综合评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结果显示,北京市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连续5年领跑全国。北京以连续5年领跑中国式现代化的卓越成就,书写着大国首都的发展传奇,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路径提供鲜活生动样本。

政治引领的北京担当。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推动新时代首都现代化建设,第一位就是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无论是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的坚定实践,还是健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闭环落实机制,都是践行“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生动实践。心怀“国之大者”,高标准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活动,始终是首都的政治自觉。近年来,北京市圆满完成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北京冬奥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及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赢得了国内外与会嘉宾的高度赞誉。特别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令世人瞩目:48小时内观礼台拔地而起,30分钟完成嘉宾转场,5万人50分钟有序疏散,大会结束后几小时内城市恢复如常……依靠高效协同的“大脑与神经”,各项工作得以精准执行,将“北京速度”“北京精度”“北京温度”刻在了“九三”阅兵的每一个瞬间。这场盛典,成为北京现代化建设的生动注脚,也让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无限期待。

创新赋能的北京速度。北京坚持稳中求进、系统施策,“十四五”前四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2%;预计2025年,北京经济总量预计超过5万亿元。支撑如此大体量的经济快速发展,是第一大支柱产业每年至少跨越一个千亿级台阶,也是1700余项营商改革措施接力落地,还是平均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诞生,更是北京连续八年居“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首位。北京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品牌,营商环境优化有效激发了经营主体活力,世界500强榜单北京上榜民营企业6家,居全国城市首位,涌现了京东、小米、美团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头部企业。向科技要答案,向创新要动力。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由2020年的32.7%提升至2024年的38.8%。北京的机器人产业规模已占全国15%,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2400家,占全国约一半,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第一城”。截至2024年末,北京市已累计认定“专精特新”企业10199家,数量较2020年增长超10倍;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5家,增长近20倍,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

古韵新声的北京故事。作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新时代的北京持续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近年来,北京聚焦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北京市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擦亮一系列红色地标。北京加强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推进百余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2024年,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市以“演艺之都”“博物馆之城”“书香京城”建设为抓手,推出“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会馆有戏”品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高地。制定“博物馆之城”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北京市备案博物馆已达246家,挂牌类博物馆56家。常态化举办春秋两季北京书市,“书香京城”蔚然成风。泡泡玛特等潮玩“圈粉”海外年轻人,京产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微短剧等出海势头强劲。北京创新出台全国首个文化新质生产力政策《关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助力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日益增强。2025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合计12429.5亿元,同比增长13.2%。京华大地上,以文化贯通中外、凝聚共识、促进发展的华章仍在不断书写。

可感可触的北京温度。经济增长的“刻度尺”亦是民生保障的“温度计”。五年来,“民生愿景”一步步成为“幸福实景”,北京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置于优先位置,推动民生事业实现了全方位、系统性的进步,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2021—2024年,北京城镇调查失业率始终处于5.0%的“十四五”预期目标之内。年均城镇新增就业超过27万人。北京市不断提升最低保障标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20年的每月1170元提高到2025年的每月1480元,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由2020年的每月2200元提高到2025年的每月2540元。2021—2024年,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到7.2%,快于城镇居民2个百分点。北京市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建立“每月一题”机制,对房产证难办等70余个反映强烈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项治理,解决了一大批急难愁盼问题。在交通方面,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52公里,公交与轨道50米内换乘比例提高到90%,累计提供共享停车位6万余个;在教育方面,北京新增中小学学位15万个,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70%;在医疗方面,全市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建成,152家医院实现检验结果线上互认;在“老老人”“小小孩”方面,养老助餐点覆盖九成城乡社区,普惠托位超3.1万个。

蓝绿交织的北京画卷。近年来,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0.1微克”行动深入攻坚。累计淘汰老旧机动车约300万辆,推广新能源车达120万辆。节能建筑占既有民用建筑总量超过80%。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61家,“绿色”企业占比已超过30%。“蓝天白云”续写北京奇迹。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由2020年的38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4年的30.5微克/立方米;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PM2.5浓度为2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0%,优良天数226天,同比增加18天。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水清岸绿”增添城市灵动。北京市构建覆盖425条河流的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体系,实现“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过程监管。大力推进水环境治理,黑臭水体、劣五类水体动态清除,2024年,全市I-Ⅲ类水质河长占比87.2%,比2020年提升23.4个百分点,增加了730公里;2025年前三季度,地表水国控断面I-Ⅲ类水体比例超过90%。“鸟语花香”提升城市品质。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2020—2024年累计记录各类物种7121种。公园总数达1100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正在生动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篇章。

栉风沐雨,一路繁花。期待北京继续以首善标准推进现代化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北京经验”、展现更大“首都担当”。

作者:祝中炎

责编:吴成玲

校对:邱子凌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10/12770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