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理论

深化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2025年11月11日 14:28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聚焦以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一核心主题,对“十五五”时期作出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战略部署。全会明确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重要方针,并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确立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一战略部署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与人才三者内在联系的深刻洞察,更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端人才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我国经济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爬坡过坎的重大关口,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只有增强系统观念,把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才能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是应对国际竞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战略意义

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深刻认识到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相互关联的内在逻辑。在《摆脱贫困》中指出:“人才兴旺就是科技兴旺,经济兴旺。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振兴是一个相辅相成、循序递进的统一过程,其基础在于教育。”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专题五的5篇著作对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作出深刻论述。比如,《一步一个脚印把建成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变为现实》指出:“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我们更好地统筹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充分认识教育是基础性支撑,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明确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在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朝着建成教育强国目标扎实迈进》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发展是根本任务。

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引擎,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步一个脚印把建成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变为现实》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当前,我国科技发展仍面临挑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我们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强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才能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充分认识人才是战略性力量,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一步一个脚印把建成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变为现实》指出,“要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选人用人问题,是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问题。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专门推出“人才九条”政策,强调对人才问题早认识、早重视、早去抓,我们的经济工作就早主动、早搞活、早见效。当前,国际上一些科技公司纷纷发起大规模人才争夺战,彰显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培养的规律。我国有人才高地、人才高原,但还缺乏人才高峰,仍面临高精尖人才储备不足、人才队伍“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等矛盾,要实现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必须遵循人才发展规律,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逐步完善人才自主培养、引领发展的战略布局。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路径探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建立健全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协同、资源统筹、评价联动,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教育奠基——科技转化——人才驱动”的良好发展生态正在逐步形成。

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这一论述精准地聚焦教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教育综合改革必须以科技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为导向,不能局限于单打独斗或“单兵突进”,而是要注重协同联动,打好“组合拳”。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改革的每一步都应紧密对接科技创新的实际需求,同时着力培养能够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这不仅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通过多维度协同发力——包括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评价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促进产教融合等措施,最终将形成教育、科技与人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发展格局。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路径。《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已基本建立但尚不完善,必须优化细化改革方案,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这一论述为当前的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具体实践中,应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原则,深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要着眼于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强化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需聚焦当前科技创新中的痛点与堵点,精准施策。同时,统筹布局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推动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此外,还需进一步加强创新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科技力量的高效组织,形成合力,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保障。

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束缚人才活力的制度藩篱,已成为当前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任务之一。不能忽视的是,我国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仍然存在短板。《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指出:“要把推动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作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逐步建立激发创新活力、知识价值导向、管理规范有效、保障激励兼顾的薪酬制度,进一步激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创新创造活力。”人才的活力源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在“破四唯”(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之后,如何科学合理地“立”起新的评价方式和标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唯有打破“一把尺子量到底”的传统评价模式,才能真正激发人才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建立多元化、分类化的评价体系,让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在适合的赛道上施展才华,从而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一过程不仅是对现有制度的优化,更是对人才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尊重。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11/12771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