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理论

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理论重大价值

2025年11月11日 14:3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最重要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标志着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成果。

赋予生产力要素新内涵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当今世界,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生产力要素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迫切需要在理论上作出新的概括总结。新质生产力突破了传统生产力理论的认知框架,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赋予生产力要素新规定、新内涵。

呼唤新型劳动者。劳动者不仅是生产过程的直接执行者,更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高效运用的重要力量。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这在客观上推动劳动形态发生深刻变化,要求劳动者群体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转变。

推动劳动资料迭代升级。劳动资料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劳动资料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更新迭代,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不断应用到物质生产领域,拓展了劳动工具的边界。

促进劳动对象不断扩展。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加工、操作或使用的对象。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看,不同生产力水平所对应的劳动对象也不同。在农业和工业时代,劳动对象主要是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料,新质生产力理论将劳动对象拓展至数据等非实体形态的新型生产要素。

丰富生产力发展动力源

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看,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强调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新质生产力理论强调创新的主导作用,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多维度创新。

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同时,科技成果只有通过转化应用,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要让科技创新更好赋能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更好激发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互促进、紧密融合,共同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强调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广泛运用,全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客观上要求加快完善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制度,形成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局面。

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紧紧依靠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解决“好不好”“优不优”的问题。培育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带来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跃升,可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是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要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厚植人才根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要为民造福,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生产力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有速度、有规模”,更要“有温度、有质量”。不断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夯实物质基础、创造社会条件,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这揭示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如果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或组织模式,在提高产出的同时,存在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问题,那必然不属于新质生产力的范畴。

绿色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趋势,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一方面,通过传统技术改造、设备升级和材料优化,推动包括生产过程的清洁化、资源利用的循环化、要素使用的集约化、能源消费的低碳化、产品供给的环保化等在内的产业绿色化发展。另一方面,发挥绿色产业、低碳产业、环保产业的带动作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以绿色发展新成效持续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作者系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11/12771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