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浙江省
绘就乡村文化“和美与共”新图景
2025年11月12日 14:5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并将“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从实践层面来看,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已成为大势所趋。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石,乡村文化振兴的片区化凭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治理的独特优势,推动乡村文化从“各有其美”迈向“和美与共”,绘就“一域文化亮,全域文化兴”的和美乡村文化新图景。
聚焦规划引领与资源整合,筑牢协同发展的坚实基础。片区化不是村庄的简单物理叠加,而是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与系统重塑。一是要坚持规划先行,绘制片区文化发展蓝图。一方面,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开展区域性文化资源普查,凝练区域文化标识和发展主线,编制跨行政村的片区总体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使片区内文化资源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同时充分考虑各村庄的文化特色和禀赋,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避免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要强化各级规划的衔接协调,推动各级规划同频共振、相互支撑,形成上下贯通的规划体系合力,保障片区化发展蓝图能够一绘到底、精准落地。二是要推动资源共建共享,打造区域文化发展共同体。片区化的优势在于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深入挖掘片区内共同或互补的文化资源,实施整体性保护和开发。例如建立片区文化资源库,统筹布局片区层面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非遗传承体验中心、乡村剧场等关键设施,构建片区内文化资源“一盘棋”布局,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效益最大化。
聚焦主体培育与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发展的不竭动力。片区化发展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有效组织人、激励人。一是培育多元共建主体。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村党组织在片区化协同中的领导核心力量。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培育和引入文化合作社、乡村创客、文创企业等多元主体,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活力。二是完善多方协同格局。一方面,成立片区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另一方面,创新利益联结与分配机制,探索建立“文化资源资产作价入股”“品牌共建收益反哺”等模式,实现村集体、企业、农户利益共享,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片区所有成员。三是凝聚文化发展合力。加强基层干部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情怀和专业技能的“领头雁”。同时加强对乡村文化的研究和投入,充分发挥乡贤、文化名人作用,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营造良好文化氛围。通过提高各主体的文化建设能力和素质,为片区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聚焦业态融合与价值转化,拓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文化振兴最终要服务于乡村整体发展和百姓共同富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一是融合文化业态,打造片区特色产业。凭借片区文化资源禀赋,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形成“一业为主、多业融合”的发展格局。深化“文化+”产业融合,依托片区文化品牌,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文旅线路、文创产品和数字体验项目,推动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二是转化文化价值,实现文化富民增收。各地应重视文化产业的富民作用,培养村民掌握技能,促进文化产业就业。探索“非遗工坊”“文化电商”等模式,吸纳当地农民参与文化项目建设和经营。鼓励村集体牵头成立文化运营公司,确保当地群众在文化价值转化中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三是塑造文化品牌,拓宽发展空间。一方面,各地应提炼“一片一IP”,通过举办民俗节庆、文化赛事、非遗展演等品牌文化活动,提高片区文化影响力和辨识度。另一方面,依托数字化技术建设智慧文化片区平台,开展在线展示、云端体验、网络营销,让片区文化“走出去”,吸引外部投资和人才。
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文化传承,更是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十五五”时期,应进一步深化对片区化理念的认识与实践,因地制宜地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努力实现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相促进。通过片区化点亮乡村文化之光,让每一个村庄都焕发出独特的魅力,让每一位村民都能在文化滋养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作者:薛媛媛,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12/1277274.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