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文化

文化之都里的生活诗篇

2025年11月12日 15:49

我是个东北孩子,在北京十年。总有人问我:“非得上北京干啥?”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直到上周六。

那天下午秋高气爽,我闲坐在窗前,突发奇想,从书架上取了本书,跨上自行车,骑到大观园,一路行至沁芳亭,坐在旁边开始看《红楼梦》。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我抬起头,眼前景色虽和书中季节不同,却与描写格外相近。不远处是打卡的游客、锻炼的市民、遛娃的家长,人在书中游。

在这处承载着红楼文化的空间里,“四大名著”没有被束之高阁,而是融入了日常生活,走近了寻常百姓。

那一刻,我忽然有了答案。北京是一座现代化城市,更是一座文化之都,这份文化气息与民生温暖无可替代。

文娱生活触手可及

读书时虽学过《牡丹亭》,但那于我终究是遥远的高山流水,直到我来到北京,才真正把戏剧变成了日常里的热爱。

不久前,我在首都剧场看了冯远征老师主演的《张居正》,至今想起仍心潮澎湃。他身着明制官袍,朝堂上与佞臣争辩时眼神锐利如锋,谈及民生疾苦时又满含悲悯,把一位改革家的复杂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

剧中对那段历史的深刻解构,让我对历史题材话剧有了全新认知,而这场让我久久难忘的演出,正是第十二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的活动之一。

这个已连续举办了12届的活动,是北京给市民的文化福利。演出、市集、展览、电影样样齐全,不同喜好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心头好。正如冯远征院长所说:“十五五”期间,北京人艺会守着“守正创新”的方向,既深耕精品剧目,也用普及活动让更多人走进戏剧。

除了大型剧院,家附近也悄然出现了一些“小而美”的文化空间,周末常能看到读者围坐谈书,剧迷小聚交流。

在北京,这样的新型文化空间有369处,加上7123个四级公共文化设施,“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已然成型,高品质的文化生活离日常并不遥远。

非遗韵味浸润日常

在北京,传统文化从未过时,反而在与现代的碰撞中愈发鲜活,非遗文化就是最好的证明。

恰逢“京剧文化季”,我下班和朋友相约,在护国寺吃了京味儿小吃,又进入胡同里的人民剧场看《霸王别姬》。锣鼓声起,虞姬的水袖翻飞,“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婉转入耳,看到动情处,我竟忍不住红了眼眶。

闲暇时,我们还去三庆园听戏、逛梅兰芳故居寻迹,一步步走进京剧这项传统艺术,渐渐开始体会到唱腔的韵味。

不止京剧,其他非遗也在悄悄融入生活。我在天桥剧场看过内联升历史故事改编的评剧,在杨梅竹斜街的非遗手作店跟着老师傅学画“老北京兔爷儿”,新奇的体验也让我真切体会到,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不是一句空谈。

2024年“阅读北京”活动有超1600万人次参与,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企业,满意度较总体来说都有较大幅度提升。北京用多元创新打破了文化服务的“陈列式”局限,打造无边界、可感知的文化传播形式,让文化不只高山流水,更融入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文化延绵润物无声

从大观园的亭台楼阁到戏台上的生旦净丑,从剧院的悲欢离合到胡同里的非遗手作,在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都城里,文化早已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

2024年北京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4541元,文化新业态企业营业收入占比71.6%,连续8年蝉联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榜首,数据勾勒出的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跨越式提升,更是“体验式、互动式”供给模式的深度探索。

在这里,我不再是文化的“旁观者”,而是实实在在的“参与者”,这正是北京践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让文化资源活起来、惠及百姓”核心要求的生动写照。公共文化服务从“静态供给”到“动态体验”的转型,让这座城市既有现代化的快节奏,又有文化浸润下的慢时光。

十年光阴如水,当初别人问我的问题,如今已有了最坚定的答案:我所留恋的,是这座城市将文化刻进肌理的底蕴,是让每个人都能在日常中遇见美好的温暖。在这里,文化滋养着生活,也浸润着心灵,这便是我选择北京的理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12/12772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