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党建

健全经常性发现和解决作风问题机制

2025年11月13日 14:4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突破口,精准施策、靶向整治,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显著成效。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风及腐、风腐一体、风腐交织现象尚未绝迹,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任务仍然艰巨繁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狠刹各种不正之风,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健全经常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机制,动真格整改整治,持续释放一抓到底、一严到底的强烈信号”。新征程上,持续纠治作风顽疾,必须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以常抓长治的鲜明导向,不断健全经常性发现和解决作风问题机制,为党员干部划明“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为改进作风问题标出“红线”、划出“雷区”,实现精准施治、标本兼治。

构建日常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

强化党内监督,重在日常、贵在有恒。在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中,党员干部走上违纪违法道路大多都经历了从小节到大错的过程。强化日常管理监督,要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发现苗头及时谈话提醒,触犯纪律立即处理纠正,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坚持以具体求深入,在推动日常监督具体化上下功夫。日常监督具体化重在落细落实,要始终紧扣职责、见人见事,解决“监督什么”的首要问题。推动日常监督主体具体化,明确各级党委(党组)、纪委监委及其派驻机构、巡视巡察机构等各类主体在日常监督过程中的具体职责,强化党委(党组)的领导统筹。推动日常监督客体具体化,完善领导班子议事制度,建立干部选拔任用问责制度、领导干部插手干预重大事项记录制度,重点破解“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推动日常监督内容具体化,聚焦“国之大者”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强化政治监督对日常监督的引领作用,将政治监督的方向指引转化为日常监督的具体指导。

坚持以精准求实效,在推动日常监督精准化上下功夫。日常监督精准化重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聚焦关键、精准施策,把精准要求贯穿始终。推动问题识别精准化,将政治理论学习与实践案例分析结合起来,确保日常监督方向不偏移。推动问题分析精准化,建立健全违规行为评估标准、依规处理执行标准、动态监测评估机制,形成日常监督全过程的有效闭环。推动责任追究精准化,制定责任追究标准,建立责任倒查机制、动态化责任档案管理体系,推动日常监督责任落实从碎片化走向体系化。

坚持以常态求长效,在推动日常监督常态化上下功夫。日常监督常态化重在持续稳定,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始终确保公权力姓公为公。加强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的统筹衔接,健全党内监督与人大、司法等监督贯通协调机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形成协同高效的监督合力。将作风监督融入党员干部日常管理,通过明察暗访、随机调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不断拓展监督手段,依靠大数据分析精准发现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线索,构建作风问题数据分析模型,加强顶风违纪行为的日常预警纠治,实现露头就打、反复敲打,提高监督穿透力和有效性,切实提升作风问题治理质效。

完善日常作风问题治理的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改进作风问题上,要“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既要回应干部群众反映的具体作风问题,也要从制度建设上进一步破题和固化,通过规范化的制度设计,确保日常作风问题治理常态长效,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向好。

增强制度意识,筑牢作风建设思想基础。制度意识是推动制度执行的思想根基,思想防线一旦松动,制度权威就会受到侵害,作风问题就会乘虚而入。以制度建设狠抓作风建设,必须以法规为“尺”,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将外在的刚性制度约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党章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强化教育引导,将党规党纪纳入党内学习教育内容。坚持抓好“关键少数”尊规学规守规用规,主动带头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动上明确界限,严格按照法规制度办事,自觉维护法规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教育、引导、约束广大党员干部懂法纪、明规矩,形成尊崇、遵守、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

完善制度体系,扎紧作风问题治理的制度笼子。法规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是保障作风问题治理成果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作风建设,集中教育整顿是有必要的,但根本上还是要靠制度”。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及时将行之有效的鲜活经验、创新做法制度化法规化,实现作风建设法规制度体系的与时俱进。以紧盯不放、一抓到底的定力,建立健全立行立改机制、集中整治机制、巩固提升机制,依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问题不彻底不放手,织密优良党风政风的免疫屏障。

强化制度执行,压实责任落地见效。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制度执行,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出台一个就执行落实好一个”。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既要在建章立制上精准发力,建立健全务实管用、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为作风建设划定“硬边界”、筑牢“防护墙”;也要在落地执行上持续用力,严格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第一责任人责任、“一岗双责”等,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以责任主体到位、责任要求到位、考核问责到位,推动作风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到位,让制度从纸面规定转化为行动自觉。

健全日常作风警示提醒预防机制

“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推进作风建设要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把“防”的关口前移,在源头健全日常作风警示提醒预防机制,做到事前提醒、事中诫勉、事后总结。

事前提醒是作风建设的第一道防线。谈及作风问题,不仅要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风险,也要认清其背后“破窗效应”推动的量变积累。每一次对细微偏差的漠视,都是在为整体防线的溃决添砖加瓦。要坚持“细微之警”,防范“大风险”。扣好作风建设的“第一粒扣子”,探索建立干部日常作风监督“事前提醒”机制,将干部的日常管理信息录入系统,建立负面问题预警清单,明确作风问题的具体表现,为干部行为划出红线,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前、防范在早,推动作风建设从“事后问责”向“事前预警”转变。

事中警示是及时纠正作风问题的关键环节。事物发展都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风问题亦是如此。很多不正之风往往寄生于细微行为之上,若在其萌芽阶段缺乏足够重视、没有及时干预,就会造成老问题复发、新问题萌发、小问题变大。当干部出现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时,要按照规定及时进行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责令检查等,或者予以诫勉。这就需要强化日常监督,通过经常性谈心谈话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对于信访或其他渠道反映的一般性问题,经核查后,及时对干部本人进行批评教育和告诫劝勉。

事后总结是防止问题反复、总结经验教训的重要手段。警示教育是最好的清醒剂。坚持以典型案件为依托,深入推进以案说德、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既要善于挖掘案件背后的深层警示意义,也要灵活运用多样化教育形式,通过精心制作警示教育片、广泛开展“法纪教育大宣讲”、创新推行“庭审课堂”等,强化警示教育。在深入剖析违纪违法人员由风及腐的心路蜕变历程时,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时刻绷紧纪律之弦、筑牢拒腐防变思想根基,注重从案件中提炼共性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推动形成“查改治”闭环,从源头上防范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建立规范化日常作风建设考核评议机制

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考核评议作为推动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要充分激发其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的作用,以精准考核倒逼作风提升,以公正评议压实作风责任。

明确考核评议核心内容,靶向聚焦作风问题。考核评议是发现和纠治作风问题的重要载体,其核心内容必须紧扣作风顽疾,实现靶向聚焦。当前,作风问题的顽固性与反复性尤为突出,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长期存在的复杂问题,稍有松懈便可能反弹回潮、隐形变异。这就要求日常作风建设考核评议必须紧扣老问题与新表现设定核心内容,将问题导向贯穿始终,对各类作风顽疾紧抓不放、持续发力,确保考核评议内容精准对接作风建设需求,真正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放大镜”与“手术刀”。

创新考核评议方式,制定科学评价体系。创新考核评议方式要着力打破“年终一次性考核”的单一模式,采用“动态监测、定期考评、多元评议”的科学评价体系。依托数字化平台,整合财政、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综合运用数据建模、数据对比、数字核查等大数据技术,精准捕捉作风问题苗头,实现问题线索即时发现、动态研判;定期考核测评,由作风建设领导小组牵头,打好专项检查、随机抽查、整改治理等“组合拳”,全面检验作风建设实际成效;强化多元主体参与,整合年度考核民主测评与社会评价资源,同步开展作风建设民主评议及干部作风专项测评,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干部职工、基层群众及服务对象共同参与,建立常态化“回头看”,对新出现的作风问题,及时反馈督促,纳入动态整改台账,防止问题反弹回潮。

强化考核评议结果运用,倒逼作风整改。考核评议只是手段,整改才是关键。完成考核评议不是作风建设终点,而是问题深度整改、作风持续优化、机制长效完善的起点。针对考核评议中发现的作风问题,按“问题性质、整改难度、责任主体”分类建立台账,明确整改时限、整改标准与责任人,实行“销号管理”。对共性问题制定专项整改方案,推动相关部门联动整改;对个性问题,督促责任单位制定“一问题一措施”,并定期报送整改进展,避免“评议结束、整改停滞”的现象。注重奖优罚劣,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激励约束、问责追责等相挂钩,倒逼干部队伍主动查摆问题、持续改进作风,推动作风建设不断走深走实。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13/12773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