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主题专题 理响中国 要闻

中国理论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增进中华文化认同

2025年11月13日 13:4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增进中华文化认同。”[1]文化认同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灵魂根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本质上是通过深化文化认同,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基因转化为共同的精神追求、价值遵循和情感归属,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思想根基。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也是应对时代挑战、凝聚民族合力的必然选择。新时代新征程,只有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优秀传统为根基、以民族交融为路径,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认同的深度与广度,让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心灵栖息地和奋斗原动力。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锚定文化认同的正确航向

文化认同的建构,首要在于明确方向、把握本质。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文化认同提供了理论遵循和价值坐标,确保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一百多年来,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增进文化认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思想深刻阐明了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和实践路径,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明确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核心要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文化认同的建构不再是抽象的文化怀旧,而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围绕民族复兴主题,凝聚起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本质上是守护文化认同的主体性和科学性。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潮的碰撞激荡,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才能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避免文化认同陷入误区和困境。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共有精神家园的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是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根基和灵魂所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的理念,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3]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到“厚德载物”的道德境界,从“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到“讲信修睦”的交往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历经千年传承而始终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维系民族认同的核心要素。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始终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这种坚守不是简单的复古怀旧,而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人民精神需求相契合。通过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将其蕴含的核心理念转化为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共有精神家园的源头活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是增进文化认同的重要优势。它既坚守自身特质,又善于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这种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是排他的“文化孤岛”,而是开放的“精神共同体”,能够容纳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文化特色,在求同存异中凝聚共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激活这种包容性特质,让全体中华儿女在共同的文化记忆中找到情感共鸣,在共同的文化传承中增强身份认同,为共有精神家园筑牢坚实的文化根基。

三、以各民族文化交融凝聚精神共同体的价值共识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丰富内涵。增进文化认同,关键在于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交融共生,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形成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始终重视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将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长期实践中,党通过制定完善民族文化政策,支持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平台,推动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欣赏、相互学习。这种交融不是消解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而是在保持民族文化个性的基础上,提炼各民族文化中具有共性的价值理念,如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国奉献等,将其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各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本质上是凝聚价值共识的过程。在交往交流中,各民族群众能够深刻认识到,自身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整体滋养,中华文化的繁荣也离不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贡献。“历史充分证明,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4]通过持续推动各民族文化交融,能够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全体中华儿女在共同的精神家园中找到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增进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方向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基所在,各民族文化交融是重要路径,文化创新发展是活力源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只要全体中华儿女始终坚守共同的文化根脉、凝聚共同的价值追求、秉持共同的精神信仰,就一定能建成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充满活力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5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专项(项目编号:2025SZ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子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田洪懿,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2][3][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5卷,外文出版社2025年版,第258、255、256、257页。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13/12773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