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主题专题 理响中国 要闻
中国理论网: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弘扬路径
2025年11月13日 13:562025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伟大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锻造出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其生命力历久弥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关键历史节点,深入研究伟大抗战精神的深邃内涵、阐释其时代价值并探索其有效的弘扬路径,对于我们从历史深处汲取智慧与力量,凝聚起无坚不摧的磅礴伟力,沉着应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具有战略意义与现实紧迫性。
一、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伟大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缔造的伟大精神成果,其蕴含的价值超越了时空界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然放射出璀璨的光芒,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抗战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引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其过程必然会面临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事业。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的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正是我们在新征程上应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时所必须具备的意志品质。它昭示我们,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挡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只要我们传承和发扬这种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最终抵达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这种精神力量能够将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广泛凝聚起来,形成推动历史前进的磅礴伟力。
伟大抗战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根本上高度契合、一脉相承。其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提供了最深沉的情感认同;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社会风尚,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舍生取义、公而忘私的奉献品格,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树立了光辉典范。因此,深入挖掘和阐发伟大抗战精神,能够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使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更具历史深度和情感温度。
伟大抗战精神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自信的坚固基石。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精神纽带。抗日战争是全体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共同谱写的英雄史诗,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已经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全体人民广泛认同和尊崇的民族精神符号。在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今天,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有助于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年一代,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何以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从而在内心深处建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与自豪感,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
伟大抗战精神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宣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伟大抗战精神本身蕴含着中国人民对于和平的珍视、正义的坚守以及与世界各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国际主义情怀。新时代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向世界宣示: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其中所体现的捍卫民族独立与世界和平的决心也启示我们,面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为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了深刻的历史镜鉴。
二、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意蕴
伟大抗战精神是一个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有机整体。它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在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中凝炼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为内涵的伟大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与灵魂。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全体中华儿女超越了阶级、党派、地域和民族的界限,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存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深沉而炽热的爱国情怀,是唤醒全民族、动员全社会投身抗战的根本思想前提。它体现了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对民族文化的深刻认同,以及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誓死捍卫。正是这种将个人荣辱融入国家兴衰的集体意识,构成了抵御外侮最坚固的精神长城。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侵略者的目的不仅在于占领中国的领土,更在于通过残暴杀戮等手段,使中华民族在精神上屈服。面对这种企图,无数中华儿女以生命作答,展现了中华民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格。无论是在正面战场的交锋,还是在敌后根据地的斗争,无论是在敌人的酷刑面前,还是在利诱与胁迫之下,他们都将民族大义置于个人生死之上。这种民族气节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肉体可以被摧残,但精神永远不可被征服的内在特质,成为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宝贵精神财富。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表现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这种气概体现为在生死考验面前的大义凛然,在严刑拷打之下的坚贞不屈,在血与火的战场上的奋不顾身。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传统美德。这种将民族大义置于个人生死之上的崇高品格,是伟大抗战精神中最具震撼力和感召力的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最闪亮的坐标之一。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日战争是一场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艰苦斗争,其过程充满了挫折与磨难。然而,中国人民并未因一时的失利而气馁,也未因长期的艰苦而动摇。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着不畏艰难、愈挫愈勇的顽强意志和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种信念源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源于对自身蕴含磅礴伟力的清醒认识。正是这种坚忍不拔的斗争意志,支撑着中华民族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坚持斗争,直至迎来胜利的曙光。
三、伟大抗战精神的弘扬路径
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需要我们采取系统化、多维度、深层次的弘扬策略,使其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人民的精神自觉。
强化理论研究阐释,筑牢思想引领根基。深刻的理论是有效弘扬的前提。学术界应持续加强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研究,深入挖掘其形成的历史条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学理分析和哲理概括,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话语体系。通过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为伟大抗战精神的宣传教育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有力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确保弘扬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思想方向展开。
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贯穿立德树人全程。学校是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必须将伟大抗战精神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一体化、阶梯式的教育内容。在基础教育阶段,应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英雄人物事迹等,进行启蒙教育,厚植爱国情怀。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从理论高度深刻理解抗战精神的伟大意义,并将其与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创新文化产品供给,拓宽大众传播渠道。优秀的文艺作品是弘扬伟大精神的生动载体。要鼓励和支持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挖掘抗战历史中的感人素材,运用电影、电视、戏剧、文学、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以微视频、动漫、线上展览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传统内容进行创新性表达,增强伟大抗战精神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
善用仪式礼仪感召,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庄严的仪式和礼仪活动,对于塑造集体记忆、激发共同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坚持和完善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的纪念活动,通过规范化的仪式流程,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浓厚氛围。此外,还应加强对革命历史纪念设施、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利用,使其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让人们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感悟伟大抗战精神的崇高。
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推动精神转化落地。精神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实践之中。要广泛组织开展弘扬抗战精神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如寻访抗战遗址、慰问抗战老兵、开展志愿服务等,引导人们在亲身参与中深化对精神内涵的理解。要将伟大抗战精神与新时代奋斗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激励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攻克“卡脖子”技术、服务基层群众、建设美丽中国等具体行动中,将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实际成效。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守正创新研究”(项目号20YJA71003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韩潇潇,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彭春兰,中共洪湖市委党校教师。】
责任编辑:张慕琪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13/1277342.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