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场景“掘金”有妙招:给新质生产力装上新“引擎”

2025年11月14日 11:51

据《经济日报》报道,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支持建设一批综合性重大场景、行业领域集成式场景、高价值小切口场景。

从水泥厂的AI升级到游戏界的爆款出圈,从车间里的智能优化到城市中的无人体系,场景不再是科技的“秀场背景”,而是新质生产力的“成长土壤”。此次《意见》的出台,恰恰点透了关键: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孕育的场景“富矿”,挖得深、用得活,就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开放协同:打开场景价值的“共享门”。创新从不是“闭门造车”的独角戏,场景价值的释放,始于开放与协同的双向奔赴。老牌国企海螺集团的转型颇具启发,摒弃“单打独斗”的思维,携手华为开放水泥生产全流程场景,让AI大模型在质量管控、生产优化等40余个场景落地生根。熟料强度预测准确率超85%,窑炉控制劳动强度缩减50%,一条生产线年减碳4500余吨,这些实打实的数据证明,场景开放不是“资源外流”,而是要素重组的“催化剂”。

国有企业主动敞开大门,民营企业、科研院所积极参与,这种“国企搭台、民企唱戏、多方共赢”的模式,正是场景创新的核心逻辑。正如33个国家级产业联盟的实践所示,打破行业壁垒、促进资源流动,才能让技术创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让场景从“单一应用”变成“产业生态”,真正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难题。

精准破题:找准小切口的“引爆点”。大而全的场景未必高效,小而精的切口往往能撬动大价值。《黑神话:悟空》上线1小时Steam在线玩家破百万的奇迹,背后是工业级实景三维重建技术的精准应用。聚焦游戏画面的真实感与沉浸感这一“小需求”,整合空地模型融合、空间计算、动作捕捉等技术,不仅成就了爆款游戏,更带动影视、文化遗产保护等多行业的技术升级,这正是“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的生动诠释。

场景创新不是“摊煎饼式”的盲目扩张,而是“钉钉子式”的精准发力。智慧养老的细节优化、车路云一体化的效率提升、文体消费的沉浸体验,这些看似细微的场景突破,实则直击用户痛点、行业堵点。抓住一个具体需求深耕细作,让新技术在真实场景中迭代完善,再通过溢出效应辐射周边领域,这种“以点带面”的路径,正是场景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高效选择。

生态共建:筑牢超级场景的“支撑台”。如果说小切口场景是“精准爆破”,那么超级场景就是“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资本等多方合力搭建生态。合肥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的实践颇具示范意义,从天空的无人机交管到地面的智能摩托,再到水域的无人船舶,全空间无人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政府搭建平台、企业技术攻关、资本保驾护航的协同发力。

超级场景的培育,既要“放得活”也要“管得好”。政策层面探索尽职免责的管理模式,为创新松绑;市场层面完善安全风险管控,筑牢底线;主体层面鼓励行业企业开放场景、科技企业提供方案、投资机构注入活水,形成“需求牵引技术、技术赋能产业、产业反哺场景”的良性循环。这种多方共建的生态,让场景从“零散分布”变成“集群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场景是连接技术与产业的桥梁,是激活创新的关键要素。挖掘场景潜力,既要打开开放协同的“大门”,让要素自由流动;也要找准精准破题的“切口”,让创新有的放矢;更要搭建多方共建的“平台”,让生态持续赋能。唯有如此,才能让场景“富矿”充分释放价值,让新质生产力加速“破土而出”,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作者:王小梅

责编:邱子凌

校对:吴成玲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14/12774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