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小票根”串起消费“大链条”

2025年11月14日 14:55

据《光明日报》11月14日报道,作为一种促消费新模式,票根经济正在快速兴起——看完演唱会,凭票根免费畅游景区;持观展票根,购物吃饭享折扣;凭比赛号码布,可以领取文创产品……小小票根在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从过去的一张“废纸”变身解锁多个消费场景的“金钥匙”。

票根经济,是指消费者凭借交通出行、文旅活动、餐饮消费等场景的票务凭证,在后续消费场景中获得优惠折扣、积分兑换等权益,从而刺激更多消费行为、延伸消费链条的新经济模式。其核心在于“以票为媒”,推动消费从“单一购买”向“链式体验”转型,打破行业壁垒,促进地区商旅文体展融合发展。

票根“跨界”,编织消费新网络。传统消费模式下,不同行业之间往往各自为营,彼此割裂。而“票根经济”的核心价值,正在于其强大的“跨界”整合能力。凭一张演唱会门票,游客可在景区享受折扣;持一场体育赛事的号码布,即可兑换文创产品或夜市美食;甚至高铁车票也能成为酒店住宿、博物馆参观的通行证。这种以票为媒的联动机制,有效打破了文旅、商业、交通等行业之间的壁垒,将原本孤立的消费节点织成一张有机联动的价值网络。“苏超”联赛期间,比赛所到之处,主场城市的食、住、行、游、娱、购等消费场景均被带热;天津的喜剧节期间,持演出票根就可享受50多个商家的餐饮、购物专属优惠;在成都,票根优惠打卡地图正式上线,140余家餐饮企业、11家博物馆及景区、25家酒店参与活动,循着地图享优惠更加方便。“小票根”带来的“链式消费”不仅提升了消费者的综合体验,也放大了单次活动的经济外溢效应。

“票根+文旅”,解锁城市新玩法。当前,越来越多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地“打卡”,而是渴望深度融入当地文化生活。票根恰好成为连接游客与城市文化的桥梁。厦门推出“票根福利”计划让来看演出和来旅行的游客都获得更多实惠,不少观众主动延长行程,从看一场演唱会延伸至鼓浪屿漫步、胡里山炮台探访;青岛则借电影《聊斋:兰若寺》热度,引导观众凭票根走进崂山,开启一场现实版“聊斋寻踪”。根据旅游出行平台数据统计,一张门票可平均带动相当于门票价格1.5至2倍的二次消费;高铁、机票等交通票带动40%的持票用户增加了旅游消费;演出、赛事等票根拉动周边酒店玩乐等总消费增长超100%;票根帮助游客平均节省约15%至30%的相关消费支出。“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电影去旅行”……票根不仅提升了游客停留时长和人均消费,更让城市文化以更具象、更亲切的方式被感知与传播。

优化服务,让“流量”变“留量”。票根经济若仅停留在短期促销或政府补贴层面,极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困境。要让“流量”真正沉淀为“留量”,关键在于服务升级与机制创新。当前部分地区的票根活动仍以简单折扣为主,缺乏内容深度与体验设计,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一要强化内容供给。高质量的演出、赛事、展览是票根经济的源头活水。唯有打造具有文化内涵与情感共鸣的优质IP,才能激发消费者“愿意来、愿意留、愿意分享”的内生动力;二要推动技术赋能。通过NFC智能票根、区块链防伪、数据中台等手段,提升核销便捷性与数据协同效率,让优惠兑现更流畅、消费体验更智能。三要完善区域协同。探索长三角、成渝等城市群间的票根互认机制,打破“异地难兑”壁垒,扩大消费半径,形成跨区域消费共同体。

小小票根,既是消费联动的纽带,更是城市活力的缩影。以内容为核、技术为翼、协同为桥,持续深耕服务与创新,票根经济定能激活更多消费潜能,为市场注入长久生机。

作者:章平周

责编:张慕琪

校对:邱子凌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14/12774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