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政治

国有企业选人用人制度体系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和实践路径

2025年11月14日 14:52

选人用人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选用贤能之人,则群贤毕至、事业兴旺;任用“带病干部”,则败坏风气、贻误事业。选准用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根本指导,体系化构建涵盖选人用人基本原则、鲜明导向、具体标尺、工作程序、考评机制的制度规范,遵章而行、循规而进,实现正确地选人、选出正确的人。

以基本原则确立选人用人的总体要求

选人用人基本原则是贯穿干部选拔任用各方面、全过程的规矩和准绳,为正确地选人、选出正确的人提供了基本依据。

坚持党管干部,为党选人,把牢“谁来选人”的政治方向。党管干部原则,是干部工作的根本原则。通过政治引导、组织把关、政策制定、价值引领,确保选人用人工作始终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确保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围绕党的事业和国有企业发展需要,切实选拔忠于党、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干部,确保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权和国有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国有企业始终成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确立“选什么人”的判断标准。“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选人用人首先要从“德”和“才”的维度上把握如何区别人、“德”和“才”如何组合才能堪当重任。实践中,要明确选择什么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对国有企业来说,“小人”绝不可用,“愚人”亦难当重任,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必须既德配其位,又才配其职。

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确立“怎么选人”的工作路线。党的事业发展需要各地区、各领域、各方面的干部共同参与,只有坚持五湖四海,才能拓宽视野、广纳英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成就事业。任人唯贤,就是要以事业为重、公正无私,只有公平公正地选人用人,破除地域亲疏之囿,才能保证组织团结统一、步调一致,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坚持事业为上、人岗相适,确立“以事择人”的基本理念。“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人适其岗才能担当岗位责任。择人始于事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就选什么样的人,岗位缺什么样的人就配什么样的人,确保选出来的干部契合企业所需、胜任岗位职责。用人成于岗位,把合适的人选到适合的岗位上,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才能作用、实现其个人价值,正如“鸡司夜,狸执鼠”,皆用其能,既成效显著又劳而无怨;反之则徒劳无功、怨声载道。

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确立“识人察人”的关键依据。识人看业绩,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业绩,才能看出干部是否真干实干、能否担当重任,真正做到以实绩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察人看口碑,真干还是假干、做实绩还是务虚功,群众心中有一杆秤,要把群众高不高兴、满不满意、认不认可,作为判断干部能力素质、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坚持梯次配备、薪火相传,确立“后继有人”的长远规划。国有企业要实现基业长青,必须有一代又一代适应时代发展的干部接续奋斗。遵循干部成长规律,有计划地选拔培养年轻干部,推动领导班子梯次配备,才能保证干部队伍有序接替、永葆生机。当前,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必须大力选拔具备数字思维、掌握前沿技术、善于科技赋能的年轻干部,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生动力。

坚持民主集中制,确立“如何选人”的决策机制。坚持民主集中制,既要擦亮自己的“一双眼睛”,更要用好集体的“多双眼睛”。发扬民主以达公,就要以更宽视野发现干部、更大范围选优择强、更多渠道听取意见、更近距离考察了解、更全面维度精准研判,真正把优秀人才选拔出来。正确集中以至信,就要集众人之智,集体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避免用人失误、杜绝不正之风。

以根本遵循树立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提出“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20字”标准,是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根本遵循,树立了新时代国有企业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要做到忠于信仰、忠于事业、忠于组织。忠于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忠于事业,牢记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以党中央对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为指引,以企业的发展和前途为己任,为党的事业尽其忠、竭其诚。忠于组织,增强组织意识、严守组织纪律、服从组织安排,组织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让去哪里就去哪里,以赤诚之心为组织分忧、对组织负责。

勇于创新,实现有见识能创新、有胆识敢创新、有共识促创新。无论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还是衍生性、迭代性创新,都要以专业为根基,具备广阔视野、远见卓识、跨界思维,确保创新既突破边界又不失方向,实现守正创新。保持敢于破冰、敢为人先的锐意创新精神,善于在不确定性中把握机遇,用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以改革魄力赢得竞争优势。将“敢闯敢试”理念植入组织文化,营造鼓励创新、反对平庸、容错纠错的创新氛围,驱动企业推进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治企有方,精通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规律,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科学的战略决策能力、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引领企业高效发展。面对发展,能够高瞻远瞩、未雨绸缪、见微知著,给予正确的引领;面对问题,能够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群策群力,给予精确的指导。

兴企有为,以客户视角、竞争视角、行业最优视角找差距、立标杆,以行业规律、市场规律、价值规律促改革、求创新。推动企业取得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业绩,做到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坚持问题导向,改革一切不适应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管理模式,改革达不到行业标准的工艺、规范、标准、制度,以改革增强企业发展动力。以打造“国家队”为使命,以创建一流企业为目标,全面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真正担负起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

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永葆纯洁之性,铭记自己是劳动人民中的普通一员,除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是共产党员纯洁性的具体体现。涵养正气之节,为人正直、光明磊落,心存正气、是非分明,公道正派、不徇私情,做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恪守清廉之品,有“公仪休嗜鱼而不受鱼”的自律境界,时时处处严守底线,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以基本条件明确选人用人的具体标尺

选人用人的基本条件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20字”标准的具体化,是正确地选人、选出正确的人的具体标尺。

具备合格的政治素养。增强理论修养、提升政治能力,是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履职尽责的根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和必备素质,只有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增强辩证分析问题的洞察力、预见力、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具备正确的政绩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要以干在实处之心出真绩、以功在当下之心建显绩、以利在长远之心谋潜绩,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干家、行动派。在其位、谋其政、求其效,推动企业赢得优势市场份额、收入份额、利润份额,取得客户感受得到、社会感受得到、政府感受得到、员工感受得到的业绩。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追求,扎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为企业培育战略性基础能力。

具备科学的方法论。正确的方法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要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规律、趋势,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把事做正确。坚持系统思考,用发展的、变化的、联系的观点分析企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看眼前又看长远,既看现象又见本质。坚持问题导向,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担当,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推动企业持续向前发展。

具备相应的履职能力。要有广泛的任职经历,只有经历扎实的岗位历练,才能练就担当重任的宽肩膀、具备统筹改革发展复杂局面的能力。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习庖丁解牛,只有真正“解过牛”、干过事,才能了解“牛”、了解从事的工作,成为所在领域的行家里手。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具备专业思维、专业方法、专业知识、专业精神,做到正确决策、科学发展。

具备过硬的工作作风。选择了当领导干部,就是选择了率先垂范、牺牲奉献,必须执行有力、用心用情、担当尽责做好各项工作。做事要执行有力,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以高效执行、真抓实干确保企业战略任务落地见效。谋事要用心用情,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匠心,有“功不厌繁,事不厌周”的细心,有甘当小学生、不耻下问的虚心,满怀打造一流企业的激情,满怀服务党和人民的真情,对上级部署要求和本职工作不断琢磨、反复推敲。难事要担当尽责,遇到问题困难不回避、不躲闪,敢抓敢管、尽职尽责。

以规范程序构建选人用人的工作机制

程序是制度落地的实践载体,其设计既要着眼于实现选人用人基本原则、根本遵循、条件标准的落地,又要确保过程可控、运行高效,实现制度目标与程序效能的统一。

明确组织职责权限,确保正确履责。清晰的权责界定是组织程序有效运行的基础,要构建“责任链”,从企业党委(党组)到下属各级党组织,从组织部门到纪检机构,从考察组到相关领导人员,形成提名、审核、考察、决策的全链条责任闭环。划清“责任线”,明确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的“第一责任人”职责、纪检机构的监督责任、组织部门的组织执行责任、考察组的具体工作责任,厘清各主体的责任内容和行为边界。基于“谁提名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考察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的原则,将各级主体的政治责任具象化为可追溯的权责单元,避免责任虚置。

全面贯彻民主集中制,确保用人以公。提升决策公正性,需构建“自下而上推荐”与“自上而下考察”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机制。集民意产生人选,将基层党组织推荐、干部员工民主推荐的自下而上荐举,与上级组织调研考察、广泛征求意见的自上而下发现相结合,综合基层代表性意见和上级专业性判断,避免“群体极化效应”导致的决策偏差。集众智确定人选,从动议、推荐、考察、讨论研究到任职等各环节,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把关作用,做到会前充分酝酿、会上充分讨论、决定集体决策,确保选人用人结果的合规性、公正性。

实施立体考察了解,确保察真识准。多渠道听取意见,既听取上级评价,也了解同级看法、下级反馈;既了解单位内部意见,也倾听服务对象、基层群众的声音。多侧面调研了解,从干部档案、个人事项报告、信访举报、审计结果、巡视巡察各类材料中看到“活情况”,从历史信息中了解人选成长轨迹、一贯表现,避免“近因效应”对干部评价的干扰。多维度分析研判,观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看其见识见解;观察干部对群众的感情,看其品质情怀;观察干部对待名利的态度,看其境界格局;观察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看其能力水平。综合各方面情况全面分析、系统比较、相互印证,对干部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

强化层层研判甄别,确保优中选优。强化全环节审核把关、全链条甄别筛选。酝酿推优,基层企业基于日常了解,严把资格条件,择优举荐人选。比测择优,结合日常考核、管理监督、能力测试等,对推荐人选资格条件、能力素质、业绩表现进行分析、比较,择优确定意向人选。考察甄优,通过近距离、面对面接触干部,摸清摸透人选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能力水平,去伪存真、去劣存优,研判选优,按照人岗匹配、人事相宜的原则综合研判,做到优中选优、优中选适。

加强全程从严监督,确保风清气正。坚持把从严监督贯穿选人用人全过程各环节,充分发挥纪检机构职能作用,全过程参与、全链条跟进、全覆盖监督。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畅通群众举报和监督渠道,确保干部选拔在阳光下运行。紧盯关键程序、重点问题,严厉查处违规行为,纠正导向偏差、把关不严、变通走样、失察失误等问题,形成不正之风难以逾越的监督屏障。

以考核评价实现选人用人的动态管理

干部选出来以后,是否实至名归、能否正确履职、能否兴企强企,需要以考核来检验,做到汰劣择优,确保干部队伍始终符合党的事业需要和企业发展需要。

考核内容注重全面性,立体评价能力业绩。构建“党建考核+业绩考核+民主测评”的考评体系,实现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政治表现、发展实绩、群众口碑的立体化评价。党建考核立“梁”,围绕管党治党责任实不实、党建工作质量好不好、党建引领作用强不强,检验政治责任、政治能力、政治担当。业绩考核架“柱”,紧扣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经济效益与创新成果、市场竞争力提升、运营管控效能等开展评价,以实干实绩检验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成效。民主测评筑“基”,从群众口碑中看干部能力、贡献、责任、作风等情况,实现全面客观评价。

考核标准注重针对性,精准评价履职成效。对主要领导干部和班子成员、不同岗位领导干部应有不同考核要求,实行差异化考核,真正考其所干、考其应干。分类分岗保“准”,根据企业类型、定位、发展阶段以及岗位特性,区分考核重点,做到“一企一策、一岗一表”。关键指标达“精”,提炼关键业绩指标,指标数量不贪大求多、不面面俱到,确保考核指向核心成果。量化目标显“实”,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突出定量为主,明确业绩指标的具体目标、计分规则及衡量标准,使履职成效可量化、可检验,避免模糊评价。

考核实施注重公正性,确保结果权威公信。公正是考核的基石,缺乏公正,考核结果就会缺乏权威性、公信力。考核规则应清晰透明,通过组织制定、个人确认、签订契约,做到规则公开化、责任契约化、考核可视化,使考核目标够清晰、标准算得清、激励可预期。将主要领导评、分管领导评、主管部门评、班子成员评、员工代表评有机结合,避免评价的主观性、片面性。建立考核反馈与申诉机制,做到结果必反馈、异议必受理、申诉必复议、有偏必纠正。

考核应用注重导向性,强化干部能上能下。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建立动态调整的常态机制。适者培养使用,对胜任岗位要求的干部既要留用,更要针对性培养赋能,提升胜任能力。能者提拔重用,及时使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让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使用人导向更加鲜明。庸者淘汰不用,对不胜任岗位的干部坚决调整,以“末等调整”校正用人偏差,促进领导人员队伍新陈代谢,永葆干部队伍活力。

(作者系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14/12774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