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以汉学通文脉 以互鉴筑同心
2025年11月14日 14:55据《人民日报》11月14日报道,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青年汉学家,勉励他们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习近平指出,得知你们喜欢中文、热爱中国文化,在促进汉学研究和文明互鉴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我对此表示赞赏。
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习近平主席给青年汉学家的复信,精准道出了这门古老学问的时代价值。在2025世界中文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来自51个国家的61名青年汉学家以笔墨传情,用研究实践诠释着文明互鉴的深层含义。汉学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小众探索,已然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在跨越隔阂、凝聚共识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筑牢文明根基。
借汉学之舟,跨越文明山海。汉学的多边属性,打破了文明认知的单一壁垒。传统汉学曾长期被西方学术框架主导,而如今,全球南方国家新一代汉学家的崛起,让汉学研究呈现出真正的多边主义特质。北马其顿汉学家冯海城深刻体会到,汉学作为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相互理解的载体,为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搭建了交流对话的平台。俄罗斯汉学家罗维卫认为,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思想与智慧,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需要世界各地学者共同理解与诠释。从历史的中国到当代的中国,汉学研究的视野不断拓展,既深耕中华文脉,又放眼人类文明全局,这种跨越国界的学术共识,正是打破认知偏见、增进理解互信的关键。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打破地域与学科壁垒,推动更多发展中国家汉学力量崛起,让汉学研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学术协作,在多元视角的碰撞中,让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得到更全面、立体的诠释。
循互鉴之径,汇聚同心力量。青年汉学家的创新实践,激活了文明对话的时代活力。作为汉学研究的新生力量,青年学者们以多元视角和创新方法,让古老文化焕发当代魅力。意大利汉学家范狄将汉学使命与全球倡议相结合,主张提炼中国文化中和谐包容的理念,为国际合作共赢提供思想支撑;加拿大汉学家陈禄梵另辟蹊径,用“数字书画”“智能非遗”等科技手段,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跨越山海;伊朗籍博士生李织凡深耕典籍翻译,通过《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波斯文译本,向世界传递中国治国理政智慧。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学问研究者,更是文明传播的创新者,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走进世界视野。要持续为青年汉学家搭建创新实践平台,鼓励他们将科技、艺术、社会议题与汉学研究深度融合,同时加强跨代际学术传承,让老一辈的学术积淀与青年一代的创新活力相得益彰,让文明传播更具时代感与感染力。
赴共识之约,共筑人类家园。多元平台与开放环境,夯实了文明交流的坚实根基。文化互鉴离不开广阔的舞台,世界中文大会、“新汉学计划”等平台的搭建,让汉学研究从个体探索走向群体协作。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通过系统培养,助力青年汉学家成长为“精中文、通文化、懂中国”的使者。与此同时,中国开放包容的发展姿态为汉学热注入强劲动力:8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亿多国际中文学习者成为文化交流的民间力量;中国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今年上半年免签入境外国人达1364万人次,同比增长53.9%,亲身体验让文化认知更趋鲜活。从罗马大学孔子学院的美食文化视频,到东南亚青年追捧的“中文+电商”技能培训,生活化、场景化的交流形式,让文明互鉴触手可及。期待未来能进一步扩容优质交流平台,推动“中文+专业技能”培训模式走向更多国家,同时优化学术成果转化机制,让汉学研究走出学术圈,通过短视频、文创产品、社区活动等形式,融入各国民众日常生活,让文明互鉴真正落地生根。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汉学热的背后,是中华文化的时代吸引力,更是世界各国对平等对话的共同追求。当青年汉学家以学术为媒、以创新为翼,当开放平台以包容为怀、以互信为基,不同文明便能在尊重差异中寻求共识,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展望未来,愿更多学者与汉学结伴、和中国同行,让“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中国智慧照亮人类发展之路,在文明对话的生动实践中,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
作者:黄登明
责编:张慕琪
校对:邱子凌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张慕琪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14/1277450.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