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北京专题 以首善标准谱写“京”彩华章——新时代首都发展巡礼 超大城市治理
“人民城市”理念开出首善之花
2025年11月17日 09:312025年2月,北京市委社会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友好之城”建设,努力开创首都社会工作新局面。5月,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推进“友好之城”(一期)建设,通过凝聚多部门合力、统筹城市服务资源、创新多种友好场景等措施,围绕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凝聚服务群众工作等推进实施26项具体任务,以“友好之城”建设诠释对“人民城市”理念的深刻践行。

外卖骑手在朝阳区双井街道驿空间休憩充电

经开区荣华街道天华园二里社区召开非机动车治理议事会

在东城区崇文门外街道兴隆都市馨园社区,新组建的“馨芽志愿服务队”的孩子们积极参与社区绿化,为小区内的绿植浇水

平谷区暖心驿站“中秋暖‘递’,情系一线”活动

“小哥学堂”为新就业群体开设视频剪辑、直播带货课程

大兴区清源街道丽园社区“家事分担”协商议事会

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小哥议事厅

2025年5月10日,第七届北京邻里节主会场活动在大运河畔通州区西海子公园举行。图为北京邻里节市级主场活动
小小议事厅织就基层治理同心网,2000个友好场景点亮城市生活,社区食堂、暑期托管班、小哥学堂开到了“家门口”,6000余场北京邻里节活动营造亲仁善邻时代风尚,全龄同乐的“回超联赛”书写着社会治理的活力乐章……在党建引领的红色引擎驱动下,北京正以“友好”为笔,绘就一幅“心相连、邻相守、城相融”的现代化社会治理新图景。
为“心”搭桥 构建友好城市生态
深秋午后,西城区展览路街道北营房北街11号院崭新的健身步道上洒下斑驳树影,三三两两的人在悠闲散步,院内中心位置的六角亭里,几个老人在闲话家常。六角亭有个好听的名字——同心议事亭,见证了过去,也注视着未来。
北营房北街11号院曾经是个老旧小区,如今却是居民心中的“最美院落”。通过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属地街道与小区产权单位形成了合力,从环境美化、设施优化等方面,对北营房北街11号院进行了由内而外的整体提升,并专门搭建了用于议事协商、为基层治理建言献策的平台“同心议事亭”。“这个亭子是我们大家的‘连心桥’。”居民王大爷说,“过去有点想法不知道往哪儿说,现在好了,亭子里一坐,社区干部、老街坊都在,停车管理规约怎么定,垃圾分类点设在哪儿合适,甚至院子里该种什么花,都能在这里商量出个结果。”
良好的沟通机制如同一座心与心之间的桥梁,不仅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还能在互动中激发共情和信任,实现更紧密的社会联结,潜移默化地构建北京和谐友好的社会生态。
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把政府和企业沟通的“窗口”变成了“大门”。北京市各区、街道、社区等已经陆续建成党建共建机制,双向奔赴,共同绘制属地经济社会发展“同心圆”。据了解,北京市已经普遍建立“三项清单”“四个双向”工作机制,吸纳中央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央国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2.8万余家成员单位参与共建,实施商圈党建融合、老旧小区环境改造、社区养老、新就业群体关爱等项目2.1万个。
“老街坊”“拉家常”“回天有约”“五邻议事”等协商议事机制亮点纷呈。东城区以“五民工作法”做强“小院议事厅”典型样板,涌现出“酸枣树下议事”“六方协调机制”等一批成熟有效的协商品牌;海淀区优化完善“大家商量着办”工作机制,搭建“红柳议事厅”等650余个商量平台;门头沟在全区推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揭榜挂帅”机制;房山区积极举办各类邻里活动,建设两批38家新就业群体“邻+”暖新服务门店,“房山好邻居”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通州区立足城市副中心战略定位,着力打造“副中心有我+N”协商议事品牌;密云打造“说法评理”平台,延庆区大力推行“村民说事”经验做法,推进基层治理走深走实。
为进一步提升城乡协商议事效能,市委社会工作部在全市30个街道(乡镇)开展协商议事试点,在150个城乡社区议事厅和楼门院开展协商议事和治理提质增效项目打造,建立100名社区(村)主持人队伍资源库,推动25个社区(村)协商议事典型案例编入《首善之治》基层治理专辑。
一条条畅通的沟通链,交织成了生态网。友好理念如同血液,顺网而行,流淌在城市中。
细处着手 打造宜居宜业友好场景
从面向新就业群体的暖“新”城市驿站到服务市民的居民会客厅,从“365天不打烊”党群服务中心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各类友好场景在北京陆续落地,奏响宜居宜业的和谐乐章。
暖“新”城市驿站建设更规范,功能更齐全。市委社会工作部制定《北京市新就业群体友好社区(村)建设指引(试行)》和《北京市城市驿站建设导则十条(试行)》,因地制宜打造了近2000个友好场景,累计推动1.42万余个各类服务阵地向新就业群体开放,升级建设800余个“全时驿站”。“骑手驿站不仅是我们休息的地方,还有很多便捷服务。像是女性关怀区,暖宝宝、红糖姜茶都有,到了冬天,对我们女骑手特别友好。”外卖骑手林小霞说。
多种形态的居民会客厅在各社区落地。市委社会工作部制定印发了《全市社区开放式服务空间(社区“居民会客厅”)建设指引(试行)》和典型案例汇编,指导各区有序开展建设工作,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建成435个居民会客厅。昌平区城南街道介山社区居民会客厅建成后,人气不断。100平方米旧车棚改造的“介山书屋”是文化活动的阵地,兼具书店、展览功能;儿童活动室有幼儿园表演,老年休息室成了长者聊天角,“如今的会客厅,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开放,更成了邻里情感联结的纽带。”介山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过“友好之城”建设,全市各部门加强资源统筹,居民身边的“友好场景”越来越多。市委组织部开展“365天不打烊”党群服务中心试点,常态化开展“党群阵地@你”系列活动;市住建委开展物业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深化物业管理改革创新;市商务局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进一步提质升级,商业设施兼顾品质和惠民;市民政局持续推进全市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市公交集团打造公交场站共享停车工作机制,整合公交场站开展错时共享停车;市重点站区管委会“旅客身边人”志愿行动计划正在进行,七大重点站区常态化开设12处志愿服务点位,开展旅客帮扶、群防群治等活动。
友好场景就在身边,幸福变得“触手可及”。
聚焦需求 提供有温度的友好服务
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是建设“友好之城”的重要基础和关键路径。通过优化资源布局、提升服务品质,市委社会工作部正以食、住、学等“小切口”,撬动“友好”二字成为民生的坚实依托。
2024年7月,海淀区“食在海淀 幸福银龄”养老助餐服务联盟成立,并提出“助餐服务由老龄向全龄拓展”,打响“海淀食堂”服务品牌,致力于让全年龄段人群在海淀都能体验到有温度、有品质、有特色的“三餐四季”。“‘海淀食堂’建在家门口真是方便了我们老百姓,我们家每周都来这吃饭,吃得开心又放心。”市民李女士说。今年,市委社会工作部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区闲置场所等资源,在全市选取20个社区开展“社区食堂”试点,探索解决社区老年人、快递外卖小哥就餐需求的有效路径,采用“先试点、后铺开”的建设方式,将服务全年龄段人群的社区食堂扩展至北京16区。
住得舒心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一步。今年,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市发改委在全市选定50个社区,围绕居民诉求相对集中、接诉即办量较大的问题有序开展整治工作,推动软硬件“双提升”。下一步,这50个治理类社区将接受评估验收,它们的经验模式将用于指导第二轮次治理类社区整治提升工作。
精准服务新就业群体的“小哥学堂”渐成常态。市委社会工作部支持各区开展“小哥学堂”计划,西城区组建“三新学院”开设6大类66项课程;朝阳区通过“新就业群体联合成长营”开展送技能送培训等服务千余场;海淀区开展“技能培训大篷车”“新就业群体学历教育提升计划”等,累计培训新就业群体上万人次;怀柔推出“怀柔骑迹”工作品牌,成立“骑迹业校”。此外,市委社会工作部还会同市委互联网企业工委推动开展算法典型问题治理,联合市人社局等相关部门和平台企业试点职业伤害保障制度,为新就业群体送上城市温度,并通过开展“随手公益”、聘请网约配送员担任“市场监管社会监督员”等方式,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社会治理。
托管服务成了假期“及时雨”。今年,市委社会工作部在全市开展学生假期托管服务试点。暑假期间,含试点在内,全市共有142个街道(乡镇),249个社区(村)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共计托管学生2.3万余人。
友好服务内涵还在持续拓展。今年9月,一支由专业社工与志愿者组成的探访小组走进了一对八十多岁的老两口家。从年轻时的工作经历到家庭趣事,志愿者们围坐在老人身旁真诚倾听、互动交流,化解老人儿女不在身边的孤独感。这是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海三社区“心屿计划”老年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开展的入户志愿服务。今年,市委社会工作部通过开展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项目,组建升级37支社区志愿服务组织(队伍),吸引3900余名志愿者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521次,直接服务群众达10.46万余人次。实施“暖心社工”服务项目,提供个案帮扶、小组活动、社区支持和社会倡导等服务,进一步补足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让健康有序的城市服务成为调节友好关系的“粘合剂”。
向善而行 营造融洽和睦的友好氛围
在推进“友好之城”建设过程中,市委社会工作部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和品牌活动的作用,营造睦邻友好的社会氛围,引导全社会向善而行。
随着2025年第二十届回天地区足球超级联赛圆满落幕,回天地区足球协会副会长付国庆松了一口气。“因为重视,所以紧张,‘回超’是回天地区社会氛围的调节剂,也承载了街坊四邻的热切期盼。”付国庆说。以队联邻,以赛聚心。连续举办二十届的回天地区足球超级联赛已形成“全年龄段足球生态”,以足球为纽带构建情感共同体。据统计,2025年4月到10月,第二十届回天地区足球超级联赛开赛379场,101支队伍1900余人参与。“回超联赛”的成功经验,将为发挥社会组织力量,营造友好社会氛围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法。
连续举办七届的北京邻里节是社会氛围营造的另一抓手。2025年5月,市委社会工作部以“相约邻里节·共筑友好城”为主题,牵头举办第七届北京邻里节,全市累计开展6000余场邻里活动,联动上万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组织9万余人次志愿者、1万余人次新就业群体共同参与,服务居民近百万人次。有力营造了邻里守望相助、共建“友好之城”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10月19日,首届北京社区文化节在丰台区玉泉营街道北京10号线“青创村”花乡青旅科创园圆满落幕。自9月启动以来,北京社区文化节落地丰台、朝阳、西城、顺义四区五站,覆盖50余个社区,直接参与居民超过6万人次。来自北京九区近30个街道的600余位“民星”登台表演,快递外卖小哥走上舞台成为社区“达人”。邻里之间不再是“门对门的陌生人”,而是能一起看戏、聊天、逛市集的“好邻居”。
志愿服务不断传递向上向善的积极力量。在顺义区南彩村,一支巾帼志愿服务队以“志愿粉”深度融入村庄建设、文化传承等领域,通过特色项目、资源统筹与激励机制实现邻里互助、共建共享,成为“顺义好风气”的生动案例。南彩村也获评2024年度首都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社区(村)先进典型。活跃在首都各领域的志愿服务队伍,将持续传递“微笑北京”志愿服务品牌的正能量。
当“友好之城”建设的故事写向下一篇章,友好的社会氛围将成为这座城市的隐形财富。
机制友好,制度的善意在有商有量中释放出来;场景友好,温馨的画面在工笔细描里变成现实;服务友好,生活的幸福在精准托举里汇成诗篇;氛围友好,城与人在时光里演绎着友好共生之舞。北京市建设“友好之城”,蓝图宏大,落地生动而具体。
下一步,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将继续以人民城市理念为引领,在建设“友好之城”中探索推进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创新经验,持续夯实首都安全稳定的社会根基。
责任编辑:张弛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17/1277505.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