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健康

莫让“慢阻肺”悄悄阻住呼吸

2025年11月19日 15:12

这两天北京遭遇大风降温天气,感冒、哮喘、慢阻肺病等呼吸道疾病多发。其中,作为全球排名第四的致死性疾病,慢阻肺病给患者带来了沉重负担,但人们对它的认知有限,常导致病情延误、反复急性发作等严重后果。今天是世界慢阻肺病日,我们请应急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周云芝为大家讲讲这种疾病存在的认识误区,以及正确的防治方法。

3种症状提示肺功能下降

慢阻肺病全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进行性呼吸困难的慢性气道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气道变得狭窄或阻塞,呼吸时气流不通畅,患者常有咳嗽、咳痰、胸闷气喘等症状。常见病因是长期接触香烟烟雾、空气污染物等有害物质,或者个人体质特殊,如存在基因问题、年轻时肺部发育不健全等。大多数患者在40岁后会出现明显症状,特别是天气寒冷呼吸道受刺激时。

慢阻肺病会导致肺功能下降,但容易被患者忽视,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以下3种。

1.慢性咳嗽、咳痰 这是慢阻肺病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慢阻肺病常伴有慢性支气管炎,表现为咳嗽、咳痰,慢性气道炎症会导致气道分泌物增加,产生痰液,当清晨起床体位变化时就会刺激气道,所以很多患者每天晨起都会咳几口痰。痰液大多呈白色黏稠状(类似蛋清质地)。当病情突然加重时,痰液会变得黄稠,难以咳出。

2.气短或呼吸困难 刚开始只在体力活动(如爬楼梯、快步走)时感觉气不够用,之后逐渐发展到连日常活动(如穿衣、洗漱)甚至休息时都喘不上气。活动后呼吸困难是慢阻肺病的典型信号。

3.胸闷和喘息 部分患者会感觉胸口像压着大石头般憋闷,或者呼吸时发出“呼哧呼哧”的喘息声。这些症状虽然不是慢阻肺病独有的表现,但在病情严重或者突然加重的患者身上比较常见。

慢阻肺病根据病程包括两个阶段:一是急性加重期,患者出现咳嗽加剧、痰液浓稠(颜色发黄或发绿)、呼吸急促加重甚至出现哮鸣音,有时还伴有发烧,这时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能需要住院治疗;二是稳定期,患者咳嗽、咳痰和气喘等症状相对平稳,不适感恢复到急性发作前的状态,可以正常进行日常活动,但要坚持规律用药来控制病情。

当心慢阻肺病的4个认识误区

对于老年人而言,常见的认识误区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

1.上了年纪都会咳嗽气喘,没必要去医院?

很多老年人觉得咳嗽、气喘是上了年纪后身体的正常现象,忍一忍就过去了。等到症状严重,喘不上气时,才想到去医院。

慢阻肺病其实是“沉默的杀手”,早期时患者的肺功能就已经开始下降,只不过症状比较隐匿。如果没能及时治疗,气道内的炎症会持续不断地破坏肺组织,导致肺气肿、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老年人一旦出现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哪怕症状比较轻微,也应去医院进行肺功能等相关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2.吸入药太麻烦,口服也一样?

吸入药是控制慢阻肺病症状、改善患者肺功能的核心手段,主要包括支气管扩张剂和吸入糖皮质激素。不少老年人觉得吸入药的操作比较复杂,不如口服方便,反正怎么用效果都差不多。

实际上,口服药需经过血液循环才能到达肺部,而在此过程中,药物的剂量较大,容易引发骨质疏松、血糖升高、胃肠道不适等全身副作用。吸入药直接作用于气道,局部药物浓度较高,全身吸收量则较少,安全性更高。例如,一些长效吸入剂每天只需使用1次就可以持续扩张支气管,改善通气功能。

临床上,患者若没有禁忌证,医生会为其优先选择吸入药治疗方案。

3.运动会加重气喘,应该多休息?

由于慢阻肺病患者在活动后容易出现气促的症状,所以很多老年人认为运动不好,应长期居家休息,减少活动量。

长期居家休息或卧床会导致呼吸肌萎缩,肺功能进一步下降,形成恶性循环。缺乏运动还会影响整体身体状况,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的风险。其实,对于慢阻肺病患者来说,科学的运动康复可以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肺泡通气量,改善心肺耐力。研究显示,坚持6个月运动康复的慢阻肺病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平均可以增加50米,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

4.冬季咳嗽很正常,无需特别预防?

一些老年人认为,慢阻肺病引起的咳嗽是老毛病了,在冬季不需要特别预防感染。

呼吸道感染是慢阻肺病急性加重的主要诱因之一。一次严重的感染可使患者的肺功能下降10%至20%,且增加住院风险,给患者的身体和经济带来双重负担。所以,医生建议有条件的老年人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有效降低疾病感染风险,同时也有益于慢阻肺病的控制和预防。

吸烟是年轻人患病的首要原因

许多年轻人觉得慢阻肺病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自己身体机能良好,完全无需担心。即便已经出现了偶尔咳嗽、运动后稍感气喘之类的症状,他们也往往将其归结于工作压力大、睡眠不足、缺乏锻炼等原因,不会怀疑到慢阻肺病的头上。

相比老年人,年轻人慢阻肺病的整体发病率的确较低,但若存在高危因素(如长期吸烟、空气污染暴露、遗传因素或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即使年龄较小,也可能出现肺功能下降直至发病。也就是说,如果具备致病的高危因素,年龄就不是“障碍”。

从临床经验来看,吸烟是诱发慢阻肺病的首要危险因素。烟草燃烧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如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等,它们破坏气道黏膜上的纤毛,使其清除功能下降,导致黏液分泌增多,气道内的炎症便会持续存在。长期吸烟会对气道黏膜造成严重损伤,人的肺功能也在不知不觉中逐年下降。一般在30岁或40岁之后,患者会逐渐出现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等典型的慢阻肺病症状。

35岁的李先生烟龄15年,每天大概要吸2包烟。最近这一年,他早上起来总是会咳嗽,运动稍微剧烈一点(如爬了几层楼梯)就气喘吁吁。医院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李先生的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只有68%,被确诊为慢阻肺病早期。医生表示,如果李先生继续吸烟,在5年内病情很可能会进展为中重度。

无论处于什么年龄段,戒烟都是预防慢阻肺病的关键措施。任何年龄开始戒烟都不晚,35岁之前戒烟的人,其肺功能下降的速度可接近不吸烟的人。此外,二手烟的危害并不比直接吸烟轻,远离二手烟对肺功能的保护也很重要。

规范治疗可控制病情发展

慢阻肺病确诊后,病情会逐渐加重,但通过预防和规范治疗可以控制其发展。

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吸入药物进行治疗。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按时用药,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患者应坚持肺康复训练,每天做缩唇呼吸(用鼻子吸气,然后缩唇缓慢呼气,持续4-6秒)和腹式呼吸(把手放在腹部,吸气的时候腹部鼓起,呼气的时候腹部收缩),每次10分钟,每天3次。在营养上,患者应保持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多吃瘦肉、鱼类、蛋类、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并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因为碳水化合物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加重呼吸负担。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患者出现咳嗽加剧、痰量增多、痰液变黄或变绿、发热等症状,说明病情可能加重,需在24小时内去医院就诊。

为达到长期控制疾病的目标,慢阻肺病患者要坚持定期随访,每3个月去医院评估一次肺功能、症状评分(如CAT量表)和急性加重史,由医生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每年要进行一次胸部CT、心电图和骨密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发症,如肺心病、骨质疏松等。

总之,慢阻肺病的防治是一场持久战,老年人要纠正“等病重再治”“运动有害”等观念,主动参与到规范治疗和康复训练中来;年轻人则要摒弃“慢阻肺只与老年人有关”的错误认识,有高危因素者需尽早戒烟,定期复查肺功能,才能远离慢阻肺病带来的危害。

(作者单位:应急总医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19/12778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