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主题专题 理响中国 要闻
中国理论网:着力培育农民数字素养,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年11月20日 09:20当前,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强劲动力。在此背景下,着力培育农民数字素养成为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一环。农民作为农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数字素养直接关系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出路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核心在于科技进步。数字技术作为新技术新要素的典型代表,正在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走向。数字素养是数字技术时代人类应具备的数据获取、处理、制作、使用等素质。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数字素养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农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现代化的主体,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力量。培育农民数字素养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打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一步,培育农民数字素养具有重大意义。具体而言,从国家层面看,培育农民数字素养有利于农业强国建设;从社会层面看,培育农民数字素养可以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从乡村建设层面看,培育农民数字素养是以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根本前提。
一、培育农民数字素养,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建设农业强国首先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就不全面、不完整。农业现代化以农村现代化为前提,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农民现代化。
首先,培育农民数字素养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要求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培育农民数字素养提出了客观要求。培育包括生物育种技术、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等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举措。从生产力层面看,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受到农民认知、素质、技术等影响。数字技术贯穿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渗透于农作物耕、种、买、卖等全过程。若农民不懂数字技术,则无法融入并参与数字化的生产过程,使自身被数字时代所淘汰,那么农业强国建设将会失去主体支撑,农业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培育农民数字素养是于变局中开新局,于危机中育先机的应然之举,更是增强农民就业能力的必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2]农民安居乐业是农业强国建设的目标旨归。
其次,培育农民数字素养有利于实现农村现代化。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古老农耕到智慧农业,从传统经验到技术赋能,数字技术给农村生产、经营和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农村生产方式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数字化全面转型。培育农民数字素养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数字化转型,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数字力量。
最后,培育农民数字素养有利于实现农民现代化。数字信息作为数字时代最核心、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被应用到农业生产各领域。由互联网传播的数据,由数据承载的信息,由信息生化的知识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动力。从传统手段到先进技术,从依赖经验到科学研判,从单一操作到多元决策,从主观判断到客观数据。数字技术给农民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增收致富新渠道。培育农民数字素养是实现农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农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与本质特征。
二、培育农民数字素养,助推学习型社会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在社会层面,培育农民数字素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本质要求。农民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农民群体的支撑。
首先,培育农民数字素养为在农民群体中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契机。培育农民数字素养实质上就是对农民学习数据获取、处理、制作使用的知识施加正面引导和强化作用。本质上是农民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过程,这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良好学习契机,同时也是打造一批有知识、懂技术、善学习的“土专家”的应然逻辑。农民数字素养的提升促使他们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时能够更加灵活、迅速地汲取新知识与新技能,从而发挥信息技术和数据要素在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民形成自我更新、自我学习的能力。
其次,培育农民数字素养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民作为学习数字技术的主体既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题中之义,也是将农民作为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建设主体的生动表达,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原理的遵循。促使农民以学习为根基,为劳作注入智慧;以智慧为灯塔,为生活指引方向;以方向为航标,为未来注入数字底色。建设学习型社会内在地规定着农民参与学习活动,而农民的学习活动则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历史性展开。
最后,培育农民数字素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发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动员令,拉开了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帷幕。全民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终身学习理念,如孔子的“学而不已,阖棺而止”,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荀子的“学不可以已”等。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农民把学习作为一种存在方式和状态。在数智时代,只有不断培育农民数据处理、制作和使用的技能,农民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得以提升,进而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保证。
三、培育农民数字素养,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全面振兴涵盖“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当前数字技术方兴未艾,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渗透于乡村生产、生态、产业、生活等各方面。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培育农民数字素养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首先,培育农民数字素养有助于拓展新产业。培育农民数字素养赋能农业提质增效,依托互联网直播分散的小农户能够直接对接上大市场,从生产端到消费端实现了数字化重构。数字技术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动能,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事”,数据成了“新农资”,数字素养成了“新农技”。培育农民数字素养能够提升生产效率、拓宽销售渠道、推动农村电商发展,从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在农民数字素养培育的进程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组织振兴。
其次,培育农民数字素养有助于乡村数字化治理。数字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农民更便捷地参与乡村事务,享受优质公共服务。数字技术能够对农民线上活动、互动、购物、喜好等情况进行统计,通过数字技术促进公共信息的有效流动,实现对农民动态的数据分析,为乡村治理提供崭新选择。数字技术成为农村基层治理“新大脑”,为了与“新大脑”实现无缝对接,培育农民数字素养已成为一项迫切的重要任务。增强数字素养可以促使农民成为乡村振兴所需的高素质农民,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农业极度依赖自然环境的现状。数字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借助物联网、远程传感器,改变了以往“靠天吃饭”的局面。农民对乡村自然生态的把握更加全面精准,对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数字化,能够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最后,培育农民数字素养有助于充实农民精神生活。通过互联网课程和数字化平台,农民得以突破地域与时间的束缚,轻松触及丰富的文化宝库。在这个数据世界中,农民的文化知识得以充盈与升华,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生命力,使文化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进而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凝聚多重合力。
(作者简介:李小芬,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习近平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人民日报》2023年12月21日。
[2]《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3页。
责任编辑:张慕琪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20/1277917.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