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中国新“土特产”的华丽转身

2025年11月20日 19:33

据新华社11月19日消息:并称为“西方三大美食”的鹅肝、鱼子酱、松露,如今正大量产自中国农场车间、森林田野,成为中国千千万万“土特产”里的亮眼存在。

今天,鹅肝、鱼子酱、松露等美食成为端上国内外高端餐桌的新“土特产”。从全球60%的鱼子酱产自中国,到松露出口量一年增长40%,这些“土味”变“鲜味”、“国货”变“尖货”的跨越,不仅拓宽了乡村产业赛道,更勾勒出中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清晰轨迹。究其根本,新“土特产”的成功突围,离不开科技赋能、供给创新与市场支撑的三重合力,这正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鲜活印证。

科技赋能,让新“土特产”实现“从无到优”的品质跃迁。高端农产品的培育向来离不开技术赋能,中国新“土特产”的崛起,首要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曾经不产鱼子酱的中国,凭借鲟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生产国;引进的蔓越莓、朗德鹅,通过因地制宜的改良驯化,完美适应中国水土,成就了鹅肝线上销售额20%以上的同比增长。科技不仅解决了“能不能种、能不能养”的难题,更攻克了“味道好不好、品质高不高”的关键。规模化生产技术的应用更让高端美食告别“天价”,变得更加亲民,让更多老百姓能享受到曾经遥不可及的美味,为产业发展筑牢了消费群体。持续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聚焦品种改良、绿色养殖等关键领域,让科技成为更多“土特产”提质增效的“金钥匙”,必将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

供给创新,为新“土特产”打开“跨界破圈”的市场蓝海。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新“土特产”的畅销,正是找准了消费升级趋势下的“流量密码”。为了让更多人接受鱼子酱,厂商将其融入冰激凌、月饼甚至北京烤鸭,打破了高端食材的食用场景局限;黑松露化身风味香肠、面条,让小众美味走进日常饮食。这种“土特产+潮流”的创新组合,不仅丰富了产品品类,更让传统农产品焕发新活力。“双11”期间卡露伽鱼子酱成交金额达2024年同期2.38倍,亮眼的成绩恰恰证明了供给创新对需求的强大带动作用,让新“土特产”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的同时,收获了更广阔的消费群体。要持续深挖消费场景需求,推动“土特产”与餐饮、零食、礼品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同时注重产品包装与品牌故事打造,让“老味道”持续焕发“新活力”,进一步拓宽产业发展边界。

市场支撑,为新“土特产”提供“行稳致远”的系统保障。任何产品的成功都离不开强大的市场生态,中国新“土特产”的崛起,背后是中国大市场的涵养与支撑。物流网络的完善让云南松露“24小时达全国”,冷鲜配送技术锁住了新鲜品质,也卖出了更好价格;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加速了资源流通,四川鱼子酱通过与浙江的加工工艺合作、渠道拓展,实现了产业集群式发展。区域合作的深化、产业链的协同,让“山海携手”成为可能,每一个新“土特产”的畅销,都是产业、物流、渠道等多环节系统集成的结果。这种全方位的市场支撑,既破解了传统农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更让中国“土特产”在国际竞争中具备了无可比拟的优势。面向未来,我们要不断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一步打通物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堵点,强化区域产业链协同,让资源要素流动更高效,为更多“土特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搭建更坚实的桥梁。

从田间地头的“土疙瘩”到高端餐桌的“香饽饽”,新“土特产”的华丽转身,是“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的生动实践,更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坚实步伐。科技为翼,让品质有了底气;创新为桥,让市场有了活力;市场为基,让发展有了保障。面向未来,我们只要持续锚定科技农业、质量农业的发展方向,不断激活乡村产业的内生动力,就一定能让更多中国的新“土特产”走出国门、享誉世界,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上书写更多“土味”变“品味”的精彩故事。

作者:黄登明

责编:吴成玲

校对:邱子凌(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20/12779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