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时政

为什么还有些人对不正之风乐此不疲

2025年11月21日 16:46

作风建设是一个关系我们党能不能长期执政、履行好执政使命的重要问题。不正之风作为作风问题的突出表现,长期以来犹如顽固毒瘤,盘根错节。从形式主义的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到官僚主义的脱离群众、推诿扯皮;从享乐主义的贪图安逸、追求享受,到奢靡之风的铺张浪费、豪华奢侈,这些不正之风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侵蚀着党的执政基础,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就针对不正之风的问题发问:“但为什么背离‘两个务必’,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那一套还有不小的市场?为什么还有些人对不正之风乐此不疲?”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对理解不正之风至关重要,对不正之风乐此不疲存在着主客观的因素,包含着理性、感性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在反腐败斗争中尤其要警惕作风问题的这种发展态势。

从主观来讲,“乐此不疲”意味着作风问题存在着深刻的思想根源。“乐”指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即利用公权力为自己带来一种内心的愉悦感。其根源在于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一些干部陷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泥潭。个人主义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党和人民利益之上,在决策审批中权衡私利得失,在人事任用中搞任人唯亲,背离党性原则;拜金主义将金钱奉为圭臬,把公权力异化为寻租工具,通过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行径大肆敛财,严重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秩序;享乐主义心态滋生奢靡之风,一些干部沉迷物质享受,借公务之名行享乐之实,工作中敷衍塞责、漠视群众,耗费公共资源却背离履职初心。

理想信念作为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一旦动摇便会丧失政治定力,部分党员干部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导致理想信念动摇。理想信念的动摇,使他们失去了精神支柱,在面对各种诱惑时,难以坚守原则和底线,容易被不正之风所俘虏。部分干部在权力诱惑面前忘却初心使命,从为民服务的践行者沦为利益追逐的投机者。

宗旨意识淡薄导致权力观错位,一些党员干部无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忘记了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当用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而不是将权力视为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对群众诉求推诿扯皮、吃拿卡要,甚至在政策执行中漠视群众利益,引发干群矛盾。

纪律观念松弛让党员干部丧失敬畏之心,对党纪国法视而不见,从“破纪”逐步滑向“破法”。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从众心理、侥幸心理和补偿心理等不良心态的驱动,使得一些干部在不良风气面前随波逐流,从众心理在一些党员干部热衷于不正之风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他们看到周围的人搞不正之风未受到惩罚,便产生了跟风效仿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和判断,认为“大家都这样做,我也这样做不会有问题”。侥幸心理是部分党员干部敢于大胆实施不正之风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十分隐蔽,不会被发现和查处,从而肆无忌惮地搞不正之风。在一些腐败案件中,涉事的党员干部在收受巨额贿赂后,一方面享受着物质利益带来的满足,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东窗事发”,但侥幸心理最终战胜了理智,让他们在腐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部分党员干部因为工作压力或自认为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产生了补偿心理,试图通过不正之风获取利益。将私欲膨胀归咎于“付出与回报失衡”,最终在不正之风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除了内源性的心理和思想因素外,外在的客观因素也非常关键,它与思想因素常常形成相互强化的共生关系。一方面,文化和社会规范作为一个地区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所共有的情感和态度的综合,既由个体的观念所塑造,又长期塑造着一个群体的集体观念。比如“违规吃喝”问题,由于中国人习惯于在餐桌上建立信任、表达谢意、联络感情等,久而久之形成了“吃喝风”等不正之风。从更深层次来看,在不正之风的形成过程中,当获取规则之外的好处时,会引来模仿。因此,如果正风不够强力,就会被歪风所压倒。相反,如果正风深入人心,就能有效抵制和纠正歪风邪气。另一方面,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制度执行得不到位,对权力失去了约束力。在各项制度中,虽然有明确的规定和程序,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弹性空间。这就使得部分领导干部能够根据个人喜好和利益关系来作决定。同时,在权力监督制约制度上,存在监督主体不明、监督职责不清、监督范围有限等问题。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岗位的权力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导致权力过于集中,容易被滥用。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但在现实中,许多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打折扣、搞变通等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只是表面上应付检查,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还有些单位只是简单地传达文件精神,没有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制度执行中的“宽松软”问题存在,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未能及时提醒纠正,形成“破窗效应”。此外,监督体系的协同性不足也成为制度执行的“中梗阻”,使得一些不正之风难以被及时精准查处,进一步弱化了制度的权威性和执行力,让部分心存侥幸者以身试法。

综上所述,要从根本上彻底扭转和根除不正之风,必须从思想层面、文化层面以及“关键少数”这三个关键维度出发,提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首先,要用积极向上的正风正气来全面清除和取代消极腐败的歪风邪气,须知风气本质上是一种深植人心的观念,更是一种影响深远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狠抓作风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着力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坚定不移地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持续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从而在源头上净化风气。其次,针对不正之风所表现出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特点,必须采取反复细致、持之以恒的治理手段予以坚决抵制。对于作风问题,既要做到常抓不懈,又要注重细节管理,更要着眼长远,从日常工作的点滴入手,逐步推进。通过不断加大制度执行的力度,切实强化制度执行的威慑效应,全面提升制度执行的实效性和权威性。最后,要继续深入推进制度和规则的完善工作,将制度约束作为防范和治理不正之风的底线保障和坚实依托。特别是要深刻认识到“一把手”和“关键少数”群体在风气塑造中的关键性作用,务必切实加强对“一把手”权力的全方位监督,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各类监督手段,形成监督合力,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确保对“一把手”的监督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从而为彻底扭转不正之风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监督支撑。

还要注重文化层面的引导与塑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自律、公而忘私等美德,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文化氛围。通过教育宣传、舆论引导等多种方式,让正确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侵蚀。还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那些坚守原则、廉洁奉公的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正面典型,激发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干事创业环境。只有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才能有效遏制不正之风的滋生蔓延,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21/12780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