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文化

培育多元业态融合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2025年11月24日 14:09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涵盖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多种形态,是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布局优化与空间品质提升、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文化惠民,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行动。”今年8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创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根据实际需要完善城市文化设施”。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各类公共文化新空间超4万个。与此同时,部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存在多元业态融合不足、效能不高等问题。积极培育多元业态融合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提升公共文化产品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多元业态融合并非简单的业态叠加,而是突破物理与功能边界,在社区、街区、商区等公共区域进行文化内容与相关产业的灵活嵌合和有机组配。多元业态融合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保障基本文化服务的基础上,通过融合与嵌入文化服务、创意生产、休闲消费、社会交往等多重功能,逐步改变“功能单一、服务静态、业务分割”的传统模式,构建开放多元、体验丰富、服务优质的文化空间新形态。当前,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期待已从“有没有”“够不够”转向“好不好”“精不精”,要加快培育多元业态融合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扩大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锚定群众需求,构建多元业态有效融合的场景矩阵

面对文化消费便捷化、个性化、体验化的趋势,传统固定化、模式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已无法满足群众需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业态融合必须从供给主导转向以群众需求为锚点,构建覆盖面广、多场景适配的业态矩阵。在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培育主题化和分众化的空间类型,基于需求反馈与用户画像,为不同群体量身定制差异化业态。推进业态间的有效联动与场景融合,使用户在多元场景中深度参与,避免各类业态间彼此割裂导致的服务碎片化、体验单一化问题,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复合型文化需求。如部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开展的“非遗文化周”等主题活动,将展览展示、手工体验、主题阅读与文创消费等内容有机整合,实现观看、体验、认知、消费的递进,形成环环相扣的多元业态引流和价值共生。

深挖当地文化,夯实多元业态融合的文化内核

地方文化特色是赋予多元业态独特性与生命力的源泉。立足地方文化内核,能有效避免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多元业态陷入“千店一面”的同质化困境。要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脉、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文化特色资源,精准提炼转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因地制宜培育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文化品牌。如江苏常州“秋白书苑”传承红色基因、赋能书香城市建设,河南洛阳依托河洛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建设“河洛书苑”,将地方文化禀赋与公共文化服务有机结合,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展示当地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载体。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吸引力的品牌标识,串联起阅读、体验、消费、社交等多元业态。同时注重空间设计与氛围营造,推动各类业态形成与文化品牌内涵相一致的视觉风格、服务特色。例如,浙江嘉兴“子城欢喜书店”围绕子城遗址与名人文化IP,将阅读、演艺、手作、餐饮等业态有机融合,确保不同业态间文化氛围与品牌调性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强化科技赋能,提升多元业态融合的体验品质

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科技赋能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文化体验品质升级,让数字资源随时可得、文化活动随地可享、个性服务随需可供成为可能,体现文化惠民、文化利民、文化便民。要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为多元业态注入科技基因,提供智慧化、品质化、可延展的文化服务,推动文化体验从单向接收向沉浸互动转变。拓展数字化资源样态与呈现方式,利用数字扫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文化资源从“实态”向多媒体、多模态的“数态”转变,增强文化的传播力、感染力、影响力。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依托数字平台拓展服务覆盖面与触达度,将实体空间中的艺术培训、文化沙龙、文创销售等延伸至线上,强化线上线下服务衔接,形成“线上预约—线下体验—线上反馈”的全流程服务链路。

多方协同运营,保障多元业态长效发展

创新机制、多元运营,有效整合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及社会资源,有助于提升管理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推动多元业态融合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突破传统单一依赖政府投入的模式,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专业化、多方协同运营机制。推动政府角色从“业态主导者”向“政策引导者、资源协调者、运行监督者”转变,通过政策补贴、税收减免、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激励运营主体进入公共文化领域或在消费空间中引入公益文化服务。建立社会力量遴选与合作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优先引入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专业团队,提升运营效能,促进业态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群众参与机制,积极健全文化志愿服务机制,完善群众需求征询和评价反馈机制,确保业态供给与群众需求精准匹配,让群众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

(作者为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24/12781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