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发挥四大独特优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5年11月25日 14:47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这是我们坚定发展信心的底气所在,也是于变局中开新局、掌握历史主动的关键所在。“十五五”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这些独特优势,将其转化为应对风险挑战、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强大发展胜势。
制度、市场、产业、人才这四大优势,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对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发挥着重要作用。
制度优势是根本保证。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组织动员能力和“全国一盘棋”的统筹协调能力,我们锚定国家长远发展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和资源统筹,确保战略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可以充分调动全体人民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避免一些西方国家因政党轮替、利益集团掣肘而导致政策摇摆、社会撕裂的困境。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战略依托。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升,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将不断释放需求潜力。从需求侧看,庞大的消费市场为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迭代空间,能够有效摊薄创新成本,加速技术商业化进程。从供给侧看,巨大的国内需求支撑起规模庞大且分工精细的产业集群,更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超大规模市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条件,也是吸引全球优质资源要素的强大引力场。
完整产业体系优势是坚实底盘。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位居世界第一。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完整的产业体系支撑大国经济内部可循环,有助于降低外部依赖,成为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实现关键领域自主可控的坚实屏障,也为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奠定稳固基石。
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是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力量和显著优势”。我国拥有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超2亿技能劳动者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广大科学家工程师群体正在创新一线挑大梁,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当前,我国“人口红利”正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变,2024年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1.21年,为我国在前沿科技领域持续探索攻关提供了坚实支撑。
回望“十四五”时期,在世纪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依托独特优势协同发力。“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从国际看,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使中国对全球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产生更强的吸引力。同时,超大规模市场的“磁场效应”更加凸显,中国将成为更多国家不可或缺的发展伙伴。从国内看,通过更大力度、更深层次的改革,制度优势将进一步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发展动能。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将为超大规模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特别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将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从“大而全”向“强而优”迈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将形成并释放更多人才红利。这些独特优势,是在新征程上把握主动、赢得未来的关键筹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采取更加精准、有力的举措,不断将独特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一是以制度优势引领,提升治理效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增强治理效能为导向,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更多运用法治化、市场化方式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让制度优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等各方面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二是以市场优势牵引,畅通经济循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着力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大力提振消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让老百姓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吸引全球资源要素,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
三是以产业优势支撑,筑牢实体根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大科研投入和攻关力度,突破战略性、前瞻性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问题,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是以人才优势驱动,激活创新引擎。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25/1278241.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