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党刊推荐 《红旗文稿》

人文经济学的创新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5年11月26日 15:16

今年5月以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火爆出圈、轰动全国,上演了一场以高昂迸发的人文精神激发群众足球活力、让全民参与狂欢的文旅大戏。出圈爆棚的效果表明,这一赛事极大彰显了江苏的文化影响力,成功为区域经济注入强盛活力,充分证明人文经济可以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和重要支撑。

人文经济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命题。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同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2025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解锁了高质量发展的“人文密码”,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人文逻辑。可以说,“人文经济”是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以人文价值为灵魂的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双向贯通的新经济形态;“人文经济学”则是关于“人文经济”的学问,是旨在阐明人文经济的本质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功能和内在规律等的自主知识体系。这是一门创新的经济学理论,需要破除西方经济学在本质内涵、主要功能和赛道路径等方面“人文缺失”弊端,在实践样本研究和理论创新提升中加以原创性表达和系统性推进。

一、人文与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人文经济学首要的贡献是实现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上的创新。具体说来,就是破除西方经济学在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上的“人文缺失”,将“理性人”置换为“文化人”,主张将“人文”与“经济”共同列为研究对象。

人文经济学将西方经济学单纯追求物用价值的“理性人”置换为全面发展的“文化人”,打破了具有“人文缺失”痼疾的西方经济学的历史迷思。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在经济学领域之中的“人”就是追逐“物用价值”和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而不再是他早先在《道德情操论》中所主张的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人”、“文化人”,因而造成了社会领域与经济领域、“道德人”与“经济人”的二元分裂、“人文悖论”,以及经济领域中的“人文缺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针见血指出,商品拜物教本质上就是资本逻辑用“物化”取代人、“漠视人”,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抽象“理性人”本质上就是“资本人格化”。超越西方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的偏颇,人文经济学主张以“文化人”置换“理性人”作为出发点,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

将人文与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构成的人文经济形态作为人文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反映和表达中国道路本质要求的理论创新和一贯主张。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深入思考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浙江成功经验,指出浙江人既“敏于挖掘文化传统中的经济元素和商业契机”,又“善于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因而构成了既具有独特浙江风格和魅力、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经济”。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赞扬苏州犹如一幅璀璨精美的“双面绣”——一面是崇文重教、吴风悠扬的人文姑苏,一面是重工重商、精工务“技”的繁华经济,构成了千年流淌的人文经济鲜活形态。人文经济学是唯物史观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表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主张也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共同富裕道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更是人文经济学“人文回归”的根本宗旨。

推动人文与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反映和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人民的美好生活不仅需要物质富足,而且需要精神富有。将“人文”与“经济”同步纳入人文经济学研究领域,考察人文经济形态呈现的共生共荣“双强”态势,形成“共同繁荣”的人文经济形态,成为人文经济学研究的必备条件。“人文”与“经济”两者都弱或一强一弱,都不是人文经济形态。“人文”与“经济”双强之间具有深层的相互依赖性、关联性和支撑性。只有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双强时,才能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反之,任何一方的缺失或薄弱,都将导致社会整体发展的失衡和停滞。

二、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动、双向转化

人文经济学实现了在本质内容上的创新,破除西方经济学将“人文”与“经济”相互孤立、二元分离,着力考察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关系,着力把握“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双向转化的良好机制。

江苏践行人文经济学样本城市的经验表明,如果“人文”要素和“经济”要素没有交融互动、融合发展,发生双向有机转化的关系,那么就不能形成人文经济形态,双强效应就不可能长久。西方经济学秉持的传统观念存在诸多弊端:一是将“人文”文化局限于“精神文化”,与经济无关;二是将“人文”仅仅指向文旅产业或文化产业,置于主流经济学研究之外;三是将“人文”与“经济”二元分离,视为两个“平行世界”。人文经济学则认为“人文”与“经济”的“双强”不是彼此孤立发展的结果,而是在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中构成人文经济形态的结果。

扬弃西方经济学为资本逻辑服务的仅仅探索“物用规律”的偏狭内涵,人文经济学倡导发展以人文价值为灵魂的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双向贯通、融和发展的人文经济形态。人文经济形态绝不限于“文旅项目”或“文化产业”,而是指由发达的人文贯通的经济构成的人文经济整体业态。人文经济学主张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对经济的硬支撑,着力强调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双向转型。没有这一双向转型机制助力,难以形成“人文经济”良好发展态势,容易导致各种发展问题丛生、经济基础不稳、社会矛盾激化。

三、发挥人文要素的新动能

人文经济学实现了主要功能观的创新,颠覆西方经济学传统观念崇拜的“物化要素动能观”,关注人文对经济的铸魂、赋能作用。

人文经济学的创新功能观表现在两个关键点上。一是确立人文要素在人文经济学中的关键地位,人文为经济提供原创功能。一般来说,西方经济学主要关注经济要素、物质要素对于文化要素的决定和支配作用,而相对忽略人文要素对于经济发展的铸魂赋能作用。人文经济学则关注和强调人文要素如何为经济铸魂、赋能,构成人文经济形态。人文经济学的出发点源自文化原创力。在推进人文经济繁荣和发展进程中,文化原创力成为引领和形成人文经济形态的先导要素。文化原创力强盛才能使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转化为人文经济发达繁荣的优势。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兴盛,不仅是因为有了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作为文化资源,更需要以文化原创力来加工制作文化资源,化文化资源为优势经济。人文经济学主张将文化的原创力当作先导、主体和本体,视人文经济实践为“应用”,无人文之“体”则无人文经济之“用”。因此,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就必须在规律性全链关系上明确人文要素作为本体灵魂对于人文经济的引领性、决定性和贯通性作用。

二是“人文经济”具有为目标定向铸魂、为经济发展赋能的强大主导功能。首先,“以人为本”定向人文新目标。江苏践行人文经济学的经验表明,在产、城、人、文诸要素关系中,以文立人成为以文兴产、以文兴城的关键要素。人文为了人,文化是以人文而化万物。这是人文经济的内在灵魂。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指出的,“人,本质上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其次,人文价值要素主导和引领全要素生产率(TFP)。就世界范围来看,全要素生产率主导要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各种要素投入水平既定条件下,主导要素不同所达到的额外生产效率也就不同。把握全要素生产率主导要素的演化规律,需要考察在经历资源、资本、科技创新等主导阶段之后,如何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战略稳定和总体进程,这些都离不开人文要素的正确引领和强力支撑。文化原创力必将成为促使经济资源配置优化、高质量发展的主导要素。

四、设计激励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人文经济学实现了路径创新,旨在充分释放人文在经济发展中的新动能、新活力,解决西方经济学在发展赛道设计中的“人文缺失”弊端,重塑人文新赛道。

人文经济学坚持在发展中推动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对人民幸福、文化繁荣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系统性统筹。作为人文经济学研究示范“窗口”和样本的苏州市,近年来大力发展人文经济,持续推进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高质量创新的结合,不仅通过文化产业推动经济跃升,也将人文精神贯彻到城市建设中,显著提升了城市品位。持续擦亮江南文化品牌,古镇、园林、苏绣、昆曲等特色文化成为发展城市经济的富矿,有效发挥了推动经济投资高端聚合的效应。保留“古”的元素、植入“新”的业态,平江路上的古建老宅重获新生,各类非遗工作室、文创商店林立,非遗传承系列文创产品销售火爆,带来超高人气、商气和活力。运用声光电技术和多媒体艺术打造“拙政问雅”夜游项目,尽显古典园林的人文与时尚魅力,“食四时之鲜、居园林之秀、听昆曲之雅、用苏工之美”的“苏式生活”让游客流连忘返。推动苏绣产业、智能制造等创新企业集聚,不断提升跨界创意、增强品牌意识,新形式、新业态助力苏绣产业不断“出圈”。苏州的实践显示,人文经济不仅是文化资源与经济资源的融合,还在提升经济创新力、协调社会发展、优化人居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激发出强大的活力,焕发出新的动能。

人文经济学既把文化视作高质量发展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重视文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内在动力的作用。人文经济学主张以人为本、文化赋能、以文兴业,在现代化建设中赋予经济发展深厚的人文价值,让人文底蕴支撑经济、人文要素浸润经济、人文价值引领经济、人文规则保障经济。注重以人文视角看经济,“见数”、“见物”、更“见人”,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重以文化赋予经济价值和灵魂,优化经济形态,使经济充满神韵、灵动和活力,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注重以文化产业推动经济跃升,前瞻布局数字文化产业,协同推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优化和消费升级,扎实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化为资源要素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注重以人文精神提升城市品位,扩大优质文化供给,涵养优良人文环境,把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的高品质生活,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文新赛道的设计,不仅表达了要对经济运行与承载机体注入人文底蕴,对于所有参赛者充满人文关怀,而且是为了促进实现“发展为了人民”这一根本目标和宗旨。人文新赛道设计不仅要赛出效率,而且要赛出公平;不仅要赛出竞争力,而且要赛出协同力、合作力;不仅要赛出个人之能,更要赛出共同体之能;不仅要赛出经济创新力,而且要赛出传统与现代结合力;不仅要赛出专精特新的高质量、高品质,而且要赛出人文内涵高质量发展的独特性和引领力。为了保障人文新轨道的健康运行,人文经济学要求创建人文新规则并加以保护,包括将人文价值理念和人文新赛道要求融入法律法规体系、政府公共政策以及企业内部制度等,从而形成一个保障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支撑的完整体系。

(作者:苏州大学人文经济学研究院特聘教授)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26/1278278.shtml